伤寒论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3_16264512.htm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本条论述汗下后水邪内停的证治。

汗出不彻,而遽下之,心下之水气凝结不散,故反无汗而外不解,心下满而微痛也。然病根在心下,而病机在膀胱。若小便不利者,病为在表,仍当发汗。如小便不利者,病为在里,是太阳之本病,而非桂枝证未罢矣。故去桂枝,而君以苓、术,则姜、芍即散邪行水之佐,甘、枣效培土制水之功。此水结中焦,只可利而不可散,所以与小青龙、五苓散不同法。但得膀胱水去,而太阳表里之证悉除,此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伤寒论》自箸者落笔至于今日,约二千余年,其中经多数医家之注解改写,故或以注文混入于本文中,或依改写本而传,故其何真何伪,往往难以判断,疑问处不一而足,本条亦同比例,“去桂”之二字即疑问之焦点也。

尾台氏曰: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之“去桂”二字可疑。太阳篇瓜蒂散条曰:“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是头痛项强者,本桂枝汤证也。今虽已服桂枝汤,或下之,然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不止者,是桂枝汤证依然存在也,故不应不用此证之主要桂枝。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诸方,其所去加,皆不过臣佐药,可以证矣。后读徐灵胎之说,与余意如合符契,益信鄙见之不谬。成无己亦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邪气仍在表也。心下微满痛,小便自利者,则将成结胸。今外证未解而无汗,小便不利,则心下满微痛为停饮也,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术以利小便,行留饮也。”由是说之,则成无己注之本,必无“去桂”二字也。

吉益南亚以“去桂”为“去芍药”之误,举其理由曰:本“去桂”也,今从《医宗金鉴》作“去芍药”,历观此证无“去桂枝”之理。此因水气结滞而心下满微痛,致头项强痛,不逐心下之水,则不得外发,故虽服桂枝汤,或下之,亦不解也。今加茯苓、术以逐水气,以桂枝散其满,去芍药而欲专其力也。试观逐水气之剂未尝有芍药,故知当去之。

前列二说,若依尾台氏说,则本方宜称桂枝加茯苓术汤,而“去”字全无意味。故余意准南涯氏说,认“去桂”二字为“去芍药”之误,应名本方为桂枝去芍药加茯苓术汤。

本方为桂枝汤之去加方,于理当汗出,今翕翕发热无汗者,此理自南涯氏说虽非不能推究。但太仓氏所著《麻疹一哈》云:“发热之时,固无留饮凝结,腹气和畅,表气通透,则为疹子之候备,用药宜表汗之;若留饮凝结而腹气不和畅,则为疹子之候不备。盖因他证先见故也,宜详悉腹候以处之。留饮解散,腹气和畅,则表气通豁,疹子易从汗出矣。”

就上说观之,本方证之无汗者为小便不利之结果,心下微满痛,即为胃内停水明矣。

服桂枝汤,汗从肌腠外泄,便当尽剂而愈。或服汤已,而汗也不彻。或因表汗未泄,而反下之,则水气当停心下。水变于中,则阳冒于上,则头项为之强痛。翕翕发热而无汗者。停蓄之水,不能作汗故也。水停心下,则心下满而微痛。水气不行,故小便为之不利。方用芍药甘草以舒头项之强急。生姜大枣温中而散寒。白术茯苓去水而降逆。但使水道下通,则水之停蓄者,得以舒泄。而标阳之变于头项及表分者散矣。邪不陷于在背之经输,故不用升提之葛根。水在心而不在下焦故不用猪苓泽泻。去桂枝者,则以本病当令水气内消。不欲令阳气外张故也。

这个桂枝去桂,这个桂也可疑,在《医宗金鉴》他改芍药了,我认为这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表还不解,你把桂枝去了,拿什么解表?所以应该桂枝去芍药,我们经常用也是桂枝去芍药。我认为《医宗金鉴》还是对的,这个书错字有的是,像头前那个脉洪大,那肯定是错的。这段书主要注意这个“仍”字,他说这个病,根本就不是桂枝汤证。他根本就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根本就有这个病,就是这个证候。这个大夫看到这个“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这个像表证,就给吃了桂枝汤。这个就是药不对证了,所以这个病不会解的。他又看到“心下满,微痛”,心下指胃说的,又满胀又疼,像里实,他又给吃泻药了,也不对头,所以他这个服桂枝汤,或又吃了泻药了,他这个症状一点变,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他才用这个方剂。

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遭遇,他如果里有停水,就是小便不利,影响表不解,那么里头胀满呢,你泻下也不行,非利小便不可,这一段就说明这个问题,他由于小便不利,水不下行,他这个里边,他这个是古人的临床经验看出来,里气闭塞,他表不会通透的,所以非利小便不可。你无论是发汗,越发汗越坏,发汗激动里边的水,那辨证多端。那么下也不行,所以这里发汗或者下之,他这个病是永远不变的。那么怎么办呢?有表证是有表证,你要兼利小便。他“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他肯定这是表证。所以他用这个桂枝汤去芍药。这个芍药这个药,我们头前讲这个桂枝去芍药,他脉促胸满,他气上冲的厉害,这个芍药不对头的,他要去芍药。那么这个小便不利,常由气上冲造成的。这个气往上冲,它诱导这个小便不往下行,所以利尿药里常搁桂枝,你要把桂枝去了,这个五苓散都有桂枝,什么苓桂术甘汤。

那么去芍药是对的,因为他这个还有表证,所以还用桂枝汤。本来是个中风证,所以不汗出,就是因为要通小便,是小便不利的关系。如果这个人小便要是利,肯定他上边这个不会“心下满,微痛”,他就是桂枝汤证。由于小便不利,影响汗不出,那么他气上冲的厉害,所以“心下满,微痛”,他这个水往上不往下,那么表证仍然存在“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主要原因就是小便不利,所以他用桂枝汤把芍药去了加白术茯苓以利小便,小便一利,这个桂枝汤就发生作用了,表就解了,他是这么一个情形。

我们在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比如说一个感冒,那随便吃点发汗药就可以了,但是他要是明显的小便不利,身上发烧等等的,你要不利小便,他这个表绝对不会解的。那么他该用哪一个解表药还要用,但是非加利尿药不可,治这个小便不利才行的,这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这个书里头后头有的是,就由于里有停饮,不兼去饮,这个表是解不了。下更不行了,后头很多,我们随便解释这个例子。那么这个方子呢,就是桂枝汤去芍药加白术茯苓,白术茯苓者两个药都是利小便,利小便,这个利尿药也不都是一样。你像这个白术、苍术也是一样的,这个药它是温性药,偏于治胃停水,所以“心下满,微痛”。这个茯苓这个药性最平,那么他这个也是胃有停水,但是他利小便很有力量。胃里是没有停水,这个术要少用。他这个温性,咱们后世也说这个白术也健脾,他这个健脾,胃里头如果有停水时他有好处,要是胃没有停水,是有坏处,没有好处。他这个性温,他这个刺激这个胃,很容易充血,起码要达到发炎充血这种情况。所以咱们看见这个胃虚,就用点术吧(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可是(要注意)胃要是没有停水,这个术是不要用的,他主要是要利小便。这个临床应用上有,我们随时解释。这个茯苓这个药,在水气里有个一种神经官能证用的机会多,像心跳,或者是烦躁,所以也治失眠。失眠咱们像是这个酸枣仁汤,搁茯神,茯神茯苓这个作用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茯苓在利尿的过程中,他有治神经官能证的机会多,这个白术也是利尿的药,但是他健胃的作用多,健胃的作用限制于胃有停水。所以我们平时用药也不要把他搞错了,这个人小便不利,他胃不但没有停水,上边还有热,这个白术这个药不能用的,你看猪苓汤就没有的。

这一条论述汗下后水邪内停的证治。

对于这一条文,注家争论较多,焦点在于有无表证,以及去桂枝还是去芍药的问题。《医宗金鉴》认为“去桂当是去芍药”。成无己则模棱两可,不说去桂枝还是去芍药,提出用桂枝汤加茯苓白术为宜。柯韵伯、陈修园则维持原意,主张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这一条开头说“服桂枝汤,或下之”,可知前医认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为桂枝汤证,可以发汗,又或者认为“心下满,微痛”为可下证。但经过了汗下以后,前述诸证仍然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小便不利”是辨证的关键所在。小便不利为气化不利,水邪内停的反映。

太阳之气的气化作用与水液代谢的关系非常密切。水邪内留,导致太阳腑气不利,气化失司,可出现小便不利之证;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经脉不利,可出现头项强痛和翕翕发热之证,似表证而非表证;导致里气不和,可出现心下满、微痛之证,似里实而非里实。因此,汗下两法都不适宜,只有用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术以健脾利水。水邪祛了,太阳经腑之气不郁了,病也就好了。

方后注说“小便利,则愈”,说明本方的作用不是发汗,而是通利小便,无需桂枝走表以解肌,故当去之。有人说,既然不发汗而专门利小便,为何不用五苓散呢?五苓散的方后注说“多饮暖水,汗出愈”,其证是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脉浮,用发汗利水的方法,使外窍得通,则里窍自利,是为表里两解之法。相比而言,本方则仅仅利水而已,里窍通,水邪去,则经脉自和,是利水以和外之法。唐容川说:“五苓散是太阳之气不外达,故用桂枝,以宜太阳之气,气外达则水自下行,而小便利矣。此方是太阳之水不下行,故去桂枝,重加苓术,以行苓术,以行太阳之水,水下行,则气自外达,而头痛发热等证,自然解释。无汗者,必微汗而愈矣。然则五苓散重在桂枝以发汗,发汗即所以利水也;此方重在苓术以利水,利水即所以发汗也。实知水能化气,气能行水之故,所以左宜右有。”唐氏的论述可谓是深得此方治疗之旨。

陈慎吾先生曾治疗一数年低烧患者,主要证候就是翕翕发热】小便不利。他用本方原方治疗,只用了两三剂,就热退病愈了。可见,经方只要用的得当,效果是很好的。陈修园用本方治吏部谢芝田的验案也很著名,就不再说了。总之,从理论的分析到临床的验证,都以去桂枝为是。方中芍药可助疏泄以治心下满,苓术走里以健脾利水,姜枣健脾和中,调和营卫,共奏健脾气,利水邪之功效。

按:去桂当是去芍药。此方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乎?细玩服此汤,曰余依桂枝汤法煎服,其意自见。服桂枝汤已,温覆令一时许,通身漐漐微似有汗,此服桂枝汤法也。若去桂则是芍药、甘草、茯苓、白术并无辛甘走营卫之品,而曰余依桂枝汤法,无所谓法也。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此条证虽稍异,而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

注: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者,立治法也。服桂枝汤或下之,均非其治矣。仍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之表证;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停饮之里证。设未经汗下,则是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当用小青龙汤汗之;今已经汗下,表里俱虚,小青龙汤非所宜也。故用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避无汗心下之满,加苓术之燥渗,使表里两解,则内外诸证自愈矣。

方解:曰余依桂枝汤法煎服,谓依桂枝汤法取汗也。小便利则愈,谓饮病必输水道始愈也。此方即苓桂术甘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利水此之,故用生姜大枣佐桂枝以通津液取汗也。苓桂术甘汤,不用生姜、大枣,而加茯苓,其意专在利水,扶阳次之,故倍加茯苓,君桂枝,于利水中扶阳也,所以方后不曰依服桂枝汤法也。

1、病机:

(1):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表邪未除。

(2):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水气停滞。

2、治疗:本条病机既有外不解的不得汗,复有水内停的小便不利,是内外之邪俱不得排泄,因此单纯的发表,是不能治愈的。根据古人传统的治疗原则,凡是水气已经停滞中焦兼有表邪未罢,欲使表解水泄,则当以利小便为主,兼以通阳达表。

3、方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芍、生姜利水散寒,甘、枣、白术培土制水。

唐容川:“此与五苓散互看自明,五苓散是太阳之气不外达,故用桂枝以宜太阳之气,气外达则水自下行,而小便利矣。此方是太阳之水不下行,故去桂枝重加苓术,以行太阳之水,水下行则气自外达,而头痛发热等证,自然解散,无汗者必微汗而愈矣。然则五苓散重桂枝以发汗即所以利水也。此方重在苓术以利水,利水即所以发汗也。”

4、辨证:

(1):心下满微痛:小便利-欲成结胸。小便不利-则为停水。

(2):头痛:十枣汤-饮邪上攻,表证已解-泻水逐饮。本证-表未解,饮内停-通阳达表,利水蠲饮。

(3):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证-未经汗下-喘咳发热恶寒为主。本证-已经汗下-心下满痛小便不利为主。

5、讨论去桂去芍的问题:本条去桂去芍的问题,是历来各家争论的焦点,兹综合各家的意见,以及我们的看法,以供参考。各家的意见:

(1):认为欲去桂的:如王肯堂、尤在泾、陈念祖、徐灵胎等。理由:

a:无汗忌桂。

b:表邪挟饮,不可攻表,必治其饮,饮去则表自解。

c:方后有“小便利则愈”一语,可见以利小便为主。

(2):认为欲去芍的:如《医宗金鉴》、日人吉益南涯】尾台氏等。理由:

a:头项强痛是桂枝证。(如原文第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当吐之……)。

b:一方决无去君药之理-经文有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去芍加蜀漆龙骨牡蛎汤…..其所去皆不过臣佐药。

c:加苓术逐水气,桂枝散其满,去芍而欲专其力也,以观逐水气之剂,未尝有芍药,故当去之。

(3):不言桂枝去桂或去芍,主张桂枝汤加茯苓白术-如成无己、日人丹波元简等。理由

a:外证未解用桂枝汤。

b:水饮内停小便不利加茯术。

(4):认为本条经文有错简:如钱潢、日人喜多村等。理由:头项强痛,中风伤寒皆有,翕翕发热是中风证,无汗则又是伤寒本证,就此数证,为风寒兼有无疑也。但服桂枝汤是治风未治寒,乃后人传写之误,即用之也不验。

(5):认为去芍药去桂枝均可:阎德润《伤寒论评释》。理由:“桂和术同为芳香性健胃药,去彼加此者,亦因其已服桂枝汤不差故也,,如以为不去桂枝另加术,则二味发生协同作用其力强矣。亦不必勉强改去桂枝为去芍,如头项强痛将何以镇静之乎,故以斥去芍药者亦非也,我以为二味之作用相同,去彼改此,不必取烦。”

(6):我们的看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宜参考当时的情况来决定去桂与去芍。

a:若汗下后亡津液,而水饮内停者,宜去桂-偏于阴虚。

理由:人体禀赋不同,汗下后阴阳之虚亏也异,故若素体阴虚,汗下后重亡其津液,又兼内有停饮患者,斯时若再辛温发散,则益耗其阴,甘淡渗利则更劫其津,因之当宜去桂,去桂后其方药之组成与药理方面也起了变化。芍药、甘草益阴饮津,生姜、大枣辛甘化阳,茯苓、白术渗湿利水。去桂枝辛温疏散,得芍药、甘草之益阴敛津,使姜、枣之温散而不伤阴;苓、术之利水又不劫津,自可饮去表和,或者饮去后再治其表,亦即寓有先里后表的意义。

适应证:脉细涩,舌干燥无津。

证候:有表不和之头痛,发热,无汗,水气停滞,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兼有肌肤不润,肢体挛急等证。

b:若汗下后,阳微停饮而表不和,宜去芍-偏于阳微。

理由:阳微停饮而表不和,不宜再用芍药酸敛阴柔之品,桂枝是阳微停饮要药,不可偏废。试观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方药组成表,即可领会。

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

苓桂术甘汤:桂枝、甘草、茯苓、白术

苓桂甘枣汤:桂枝、芍药、大枣、茯苓

茯苓甘草汤:桂枝、甘草、生姜、茯苓

适应证:脉微弱或沉紧,舌白滑。

证候:表证-头痛发热,阳微停饮之眩晕,心悸或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面?神萎等证。

1、《汤头歌》:无

2、《长沙方歌括》: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caoa.com/gcls/5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