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保肝药是指具有改善肝脏功能,增强肝脏解毒,促进肝细胞再生等功能的药物,在临床肝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虽然本类药物一般副作用较小,但如果选择和用药方法不当,也会影响治疗效果。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认识一下常用保肝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为大家答疑解惑。
抗炎保肝药物大致可分为5类:
1、抗炎类药物甘草酸类制剂具有类似GC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而无抑制免疫功能的不良反应,可改善肝功能。目前甘草酸类制剂发展到了第四代,临床常用药物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甘草酸二铵注射液、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甘草酸二铵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
药理实验证明该类药品可针对炎症通路,广泛抑制各种病因介导的相关炎症反应,减轻肝脏的病理损害,改善受损的肝细胞功能。机制如下:
①抑制由炎症刺激诱导的关键炎性反应信号在起始阶段的代谢水平,抑制三条炎症通路相关炎性反应信号的活性。
②下调炎症通路上游相关促炎性细胞因子。
③阻断炎症通路下游物质的生成。
④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诱生IFN-γ并增强NK细胞活性,从而发挥免疫调节功能。还兼具抗过敏、抑制钙离子内流等作用。
临床实验证明该类药品可改善各类肝炎所致的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等生化异常,明显减轻肝脏病理损害,改善受损的肝细胞功能,对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均有较好作用。
2、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多元不饱和磷脂胆碱是肝细胞膜的天然成分,可进入肝细胞,并以完整的分子与肝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相结合,增加膜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流动性,使受损肝功能和酶活性恢复正常,调节肝脏的能量代谢,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并将中性脂肪和胆固醇转化成容易代谢的形式。还能减少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抑制肝细胞凋亡,降低炎症反应和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防治肝纤维化等功能,从多个方面保护肝细胞免受损害。
3、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GSH)、N乙酰半胱氨酸(NAC)等,分子中含有巯基,可从多方面保护肝细胞。
作用机制①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激活多种酶,从而促进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并能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可减轻组织损伤,促进修复。
②谷胱甘肽能改善肝脏的合成,有解毒、灭活激素等功能,并促进胆酸代谢,有利于消化道吸收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适时补充外源性GSH可以预防、减轻及终止组织细胞的损伤,改变病理生理过程,还发现具有一定的抗病毒疗效。
③N乙酰半胱氨酸能刺激谷胱甘肽合成,还能促进收缩的微循环血管扩张,保护GSH缺失时的肝损伤,而且能维护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脏的完整性。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主要为水飞蓟素类和双环醇。
水飞蓟素对CC14等毒物引起的各类肝损伤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还能增强细胞核仁内多聚酶A的活性,刺激细胞内的核糖体核糖核酸,增加蛋白质的合成。水飞蓟宾以解毒作用为主,常用于毒蕈中毒所致肝衰竭等。
双环醇具有抗脂质过氧化、抗线粒体损伤、促进肝细胞蛋白质合成、抗肝细胞凋亡等多种作用机制。临床可快速降低ALT、AST,尤其是ALT。
此外,抗纤维化药物特别是中药,如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等具有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肝脏炎性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5、利胆类药物本类主要有S-腺苷蛋氨酸(SAMe)及熊去氧胆酸(UDCA)。
S-腺苷蛋氨酸有助于肝细胞恢复功能,促进肝内淤积胆汁的排泄,从而达到退黄、降酶及减轻症状的作用,多用于伴有肝内胆汁淤积的各种肝病。对于胆汁代谢障碍及淤胆型肝损伤可选用S-腺苷蛋氨酸。
熊去氧胆酸可促进内源性胆汁酸的代谢,抑制其重吸收,取代疏水性胆汁酸成为总胆汁酸的主要成分,提高胆汁中胆汁酸和磷脂的含量,改变胆盐成分,从而减轻疏水性胆汁酸的毒性,起到保护肝细胞膜和利胆作用。
小编
经过本期的梳理,相信大家对保肝药都有一定的了解了,那么,这些药物什么时候使用,如何才能安全地使用这些药物呢,敬请期待下期分解。
微药学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