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秦可卿病例分析善生活养有道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既有艳妩媚之姿,又有风流袅娜之态,行事温柔和平,被贾母赞为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可惜患病死亡。本文分析秦可卿的病机与治疗思路。

一、症状

《红楼梦》书中间断通过他人之口,介绍秦可卿的病情:经期两月未至,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喜。八月十五还能吃能玩,过了八月二十就一日比一日懒,懒得动,话也懒得说,眼神也发眩。总之就是倦怠乏力,不思饮食,月经愆期,头昏目眩。虽然请了很多大夫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二、秦可卿患病的整个过程时间表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秦可卿“跟着老太太、太太玩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还没有病。

八月二十日以后,秦可卿“一日比一日觉懒了,又懒怠吃东西”,开始病了。

九月十三日(张太医论病的前一天),秦钟把昨日里学房里打架及那些“不干不净的话儿”告诉了秦可卿,秦可卿气得连早饭都没吃。

九月十四日(贾敬寿日的前一天),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说秦可卿的病怕难过来年“春分”了。

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几天,贾母、王夫人、凤姐日日差人去看望秦可卿,可见秦氏病情已相当严重了。

腊月初二日,凤姐特意去探病,只见秦氏“那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尤氏已在暗暗为她准备后事。

春分前夕,下回书一开头即写秦可卿之死。看来确如张太医所料,秦可卿没能过去“来年春分”。

三、张友士处方

张友士诊脉后,给秦可卿开出了处方,名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其方组成及剂量如下: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地四钱,归身二钱(酒洗),白芍二钱,川芎钱半,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四、处方分析

该处方极为工整,有药物,有剂量,甚至还有药物的详细炮制方法。方中可见八珍汤和逍遥散的影子,取其气血双补,疏肝解郁之意。在八珍汤气血双补的基础上加香附和肝调经,加醋制柴胡增强疏肝解郁,同时升举阳气。本方剂量最重的是熟地,张友士医生担心重用滋腻之品会阻滞气机,还专门配合了延胡索和川芎,取其活血行气,以缓熟地之滋腻。古人处方重视药引子,本方用莲子和大枣为引,是把药力引到心脾,以增强健脾养心安神之力,符合秦可卿思虑伤脾、心神不宁的症状。全方补中有舒,气血兼顾,在补益气血的同时兼有和解之功,比较高明,当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五、张友士当属良医

一则,调息一夜后方诊脉。书中间断介绍,秦可卿缠绵病榻月余,虽请了很多大夫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直到冯紫英推荐了张友士。但遣人去请,却不曾将大夫请来。因为这位张大夫认为自己“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到家,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就是去到府上也不能看脉”,务必要“调息一夜”。脉诊是一项极其耗费心力的过程,医者要将全部注意力灌注于三指之上,感受脉搏的每一丝细微变化。倘若医者自身气息不调,又怎能静心感受患者脉象?!脂砚斋曾批道:“医生多是推三阻四,拿腔作调。”此话是诛心之论;

二则,宁神诊脉。张友士诊脉的时候,书中描述“调息了至数,宁神细诊”《内经》明确指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医者在诊脉时,当虚心而静,全神贯注。医者通过调节呼吸频率,使自己的身心进入到虚宁平静的状态,然后才能体察患者的脉象。况且,书中说张友士“宁神细诊了有半刻的工夫,方换过左手,亦复如是”。半刻约相当于今天的七分十二秒。每侧脉都诊七分钟许,不象庸医。医圣张仲景曾指出庸医是如何诊脉的:“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张友士没有可谓善诊脉者;

三则,分析病情到位。张友士一番仔细诊察,得到的脉象如何呢?书中所载脉案: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而无。而后的分析也十分精彩:“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虚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张友士进一步据脉象分析:秦氏“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故而经血不能按时而至。平素思虑过度,逢变故悲伤气恼,以致水亏木旺,横克脾土,诸证横陈。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肋下疼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过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四则,脉案精彩,方证相应。《红楼梦》第十回详细记载了张友士为秦可卿看病的过程,脉案详尽,论述精妙。可见张友士并非庸医,其医学修养甚高,理论与临床能完美结合。

六、治病当内求己心

张友士诊脉后明确地说过:“依我看来,这病尚有三分治得”,“吃了我的药看,若是夜里睡的着觉,那时又添了二分拿手了。”看来这位张友士确实是有些把握的,若能医患共同努力,秦可卿的身体是可以甚至完全可以恢复的!可惜的是,秦可卿的病情主要在思虑过度,情志不舒,心脾两虚,导致心伤心碎心悲心恨。

秦可卿当其脾虚之时,若能疏畅肝气,使肝木不郁,不克脾土,则脾土可复。奈何秦可卿心气不顺,七情之扰,导致脾虚土败,脾不主四肢肌肉,则见“那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另外,延至立春,风木当令,木旺乘土,脾土更败,病陷不治。

按说秦可卿上有长辈疼爱,下有仆婢如云,平一辈的和睦亲密,本该朝欢暮乐,万事遂意,却不幸染疾,缠绵病榻,终致一病不起,撒手人寰。分析其心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秦可卿的心境经常是“悲伤不乐”的,再加上她的性格,“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这样的性格和心理,导致秦可卿虽然人前欢笑,人后却苦恼不已。

通过上文分析可见,秦可卿应该是因病而死亡,不是自杀。若不能于情中脱出,自己调畅情绪,正心安心,药石终难取效。由此也提示我们,生病求医,希望能找到良医,但良医也并非神仙,若自己不能调畅情绪和心理,良医也将束手无策。

往圣先贤说: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这话最有道理。以医生与病人二者来看,病人为本,医生为标。病人自己才是治病最好的医生。若心向外求,终是隔着一层。医生与药石都是治病的助缘,若缘分到了,求医服药自然取效。若缘分不到,终是所求不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caoa.com/gcly/13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