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枝甘草汤
李某,女,54岁。本有肝咳夙疾,近复事不遂心,肝气郁结,肝木犯胃,呕吐四日不止,且频繁而剧烈。
每呕吐发作,汗水淋漓,头发尽湿,胃液胆汁尽皆吐净,犹仍干呕不已。肢体倦软如泥,精神疲惫不支。某医诊为神经性呕吐、中度脱水。补液镇吐三日,呕吐始止。
自知神疲少气非一日可复,惟心之动悸难以得忍,下床稍事活动更益筑筑不宁,双手捂按心下以求轻快,不敢稍懈也。观其舌象,淡白润滑。诊得脉来弦细无力,皆一派阳气不足之象。
汗为心液,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呕吐剧烈,汗出过多,心阳受损,故而悸动不宁,喜手捂按。
桂枝甘草汤桂枝10g,炙甘草5g,一剂。
患者疑方药轻简,不能中病。余谓方证相吻,定有奇效,力催速服,已而果然。善后方拟炙甘草汤。(闫云科医案)
周某某,男,9岁。因突起耳聋近—月,经他医用益气聪明汤等治疗,耳聋如故,痛苦不堪,后延余诊治。
刻诊:自诉耳聋,并觉心悸乏力,稍有畏寒感,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软无力。
细询知病起于感冒过汗之后,据其脉证之病史,以心阳虚为辨。
桂枝甘草汤加味:桂枝1克,炙甘草8克,石菖蒲4克。
首服剂,自觉听力明显增强,心悸好转,寒感消失,药已对证,再服剂,耳聋全除,诸症也平。
按语:《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心阳不足,不能上冲于耳,可致耳聋失职。本案耳聋,正因发汗过多,损伤心阳所致。
大论云:“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故投桂枝甘草汤温运心阳,少佐石菖蒲以开窍,果获良效。(周福生医案)
李某,女,1岁,年8月17日初诊。
其母代诉:年前与母吵嘴而病,开始郁郁寡欢,不欲多言,后寐多不醒,呼之不应,或昏昏欲睡,或语无伦次,时轻时重。
多次求医诊治,屡用理气泻下之品、病无起色,迁延至今。
见患者发育正常,面容呆板,两手交叉护胸,问其故,但言心中害怕,耳中如物阻塞,脉浮大,舌淡苔白。
病为癫疾,证届心阳虚损。
处方:桂枝45克,甘草0克。剂,水煎。
服1剂,精神好转。剂而嗜睡除,言语增,病情稳定耳塞消失,自云如梦一场。
效不更方,继服剂,彻愈。(李白召医案)
解说:癫疾属阴,非阳药不化。本案原为肝郁,怎奈屡经泻下,心阳必伤。证见叉手按胸,心悸耳聋,乃桂枝甘草汤证无疑。
然沉疴久病,又非重剂而不能起,故倍增药量,功专力宏,单刀直入,效如桴鼓。经方之妙,莫过于此矣。
原文复习《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各家论述刘渡舟: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心之液,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因此,过汗必然要耗伤心阳。心阳被伤,心脏失去了阳气的庇护,空虚无主,故见心中悸动而又喜按,借以安定心悸之苦,正是所谓的外有所护,则内有所恃,也就是条文中的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根据临床观察,患者还可以见到心前区憋闷不适的证候。治疗当用桂枝甘草汤来调补心阳。
成无己:发汗过多亡阳也。阳受气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与桂枝甘草汤,以调不足之气。
黄元御:汗亡心液,火泻神虚,故叉手自冒其心。冒者,覆也。汗多阳亡,温气泻脱,风木不宁,而土败胃逆,浊气填塞,风木上行,升路郁阻,故心下动悸,欲得手按,以宁神宇。桂枝甘草汤,桂枝疏木而安动摇,甘草补土以培根本也。
《注解伤寒论》: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气;甘草之甘,入脾而缓中。
《伤寒附翼》:此补心之峻剂也。桂枝本营分药,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此方用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则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阳矣;姜之辛散,枣之泥滞,固非所宜;并不用芍药者,不欲其苦泄也。甘温相得,气和而悸自平。
《古今选注》:桂枝复甘草,是辛从甘化,为阳中有阴,故治胸中阳气欲失。且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仍寓一表一里之义,故得以外止汗而内除烦。
二、炙甘草汤
王某,男,64岁,退休干部。
心悸0余年,初为“文革”武斗受惊而起,时轻时重,未予认真医治。近症益重,整日悸动不宁,夜寐早醒,精神倦怠,喜温畏寒。胃纳尚可,大便稀溏。
一医认为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冲服朱砂,连服十剂,不见竿影,遂来求诊。
视其皓首苍颜,色暗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诊其脉,沉细结。触其腹,无压痛。心电图检查: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
心悸初由惊恐引起,继为气血失养所致。盖年老体弱,阴阳二气俱虚,气血生化不足,无力奉心养神、鼓动血脉运行。故见心悸脉结,失眠神疲。
归脾汤可补气益血,而难以滋阴扶阳,是以不效。先贤谓理阳气首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综观本案,正宜如此。
炙甘草汤加减:以其大便稀溏,去麻仁不用,并加白术、茯苓。
炙甘草15g,生地4g,阿胶15g,桂枝10g,麦冬1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红枣0枚,白酒10ml(服药时加入),三剂。
二诊:心悸虽未发作,然滋阴益阳之举,不可废停,按原方续服三剂,以求长效。(闫云科医案)
张某,女性,岁。
心悸、气短5年多,在哈尔滨市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住院治疗5个月,关节疼痛缓解。但仍心慌惊悸,多梦,稍劳即喘,二便如常,两颧红,舌苔白,舌有瘀点,脉沉细结代。
多梦,稍劳即喘,二便如常,两顾红,舌苔白、舌有瘀点,表里俱虚、津血虚而挟瘀。脉沉细结代,心慌惊悸,津血虚。
综合分析:证属表里俱虚,久致津血虚,血不养心,治以调和营卫,补津生血,养心安神。
炙甘草汤加生龙骨、生牡蛎,处方:生地黄0g,麦冬1g,火麻仁10g,炙甘草10g,党参10g,桂枝6g,生姜10g,大枣8枚,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阿胶(烊化)10g。
结果:上药服用个月,心慌心悸好转,走五六里地不感气喘,来信告之已参加工作。
原文复习《伤寒论》第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各家论述刘渡舟:服炙甘草汤注意事项
我个人的体会,这个方子也有它的流弊,吃炙甘草汤应当注意几个问题。
一个是这个方子吃多了要肿,腿和脸上发肿。
第二个是吃多了大便要作泄,要有腹泄,为什么?虽然这个方子中有清酒,有生姜、有桂枝,但是滋阴药多……吃多了就出现浮肿。
以前没有体会这个问题,有个风心病病人,吃炙甘草汤挺见好,他拿个方子就走了,总吃这个方子,对心脏有好处,后来腿就肿了,脸也肿了。以后不是这一例了,好几例,其他的心脏病心肌炎,脉结代,中医一看属于气血虚,血脉不足的,用炙甘草汤的,吃了一段时间后往往浮肿、腹泻。
另外,根据我个人体会,脉结代,心动悸,加上些五味子效果还会好。加人参、麦冬、五味子就孙思邈《千金要方》里的生脉散。柯琴的意见是去掉麻子仁,加上酸枣仁,他说加上酸枣仁效果会好些。
成无己: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柯琴:寒伤心主,神明不安,故动悸;心不主脉,失其常度,故结代也。结与代皆为阴脉,伤寒有此,所谓阳证见阴脉者死矣。不忍坐视,姑制炙甘草汤,以欲挽回于已去之候耳。收检余烬,背城借一,犹胜于束手待毙乎?
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林某,男,岁。
年,月7日初诊。患者素有遗精滑精证,面色?白,头胀目眩,心悸失眠,自汗,腰膝酸软,舌质淡,脉芤而紧。宜补益心肾,摄精敛汗。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桂枝6g白芍9g炙甘草6g煅龙骨15g牡蛎1g丹参9g莲须6g茯神1g菟丝子9g柏子仁9g。5剂。
药后诸症缓解。
原文复习《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四、枳实薤白桂枝汤
王某,女,19岁,年6月10日初诊。去春某日,午后剧烈劳作于稻田,归家便喘息短气,胸脘胀满,每呼吸五六息,必抬肩张口一深呼吸,自觉呼吸二气欲断。
阴天或傍晚少腹胀满,喘息尤甚。常自汗出,胃纳一般,二便尚可,月经正常。舌淡红润无苔,六脉微弱似无。
此哮喘证也,据脉症分析,似属大气下陷所致,拟升陷汤加味:黄芪15g,白术10g,知母10g,升麻g,柴胡6g,桔梗10g,桂枝g,二剂。
二诊:哮喘不减,时值阴天,喘息较前尤甚,自觉气不归根。又询知腰脊酸困,体倦乏力,脉象微弱。
改从肾不纳气着手。拟:山药15g,芡实15g,龙、牡各15g,党参15g,白芍15g,五味子6g,沉香g(冲),三剂。
三诊:症不见轻。仍喘息抬肩,声高息涌,胸胀气粗,气憋不能成寐,稍用力即呼吸停顿,饭后喘息尤剧,且胸痛彻背,心下拒压。
至此,方悟为脉所惑,此乃《金匮要略》所谓之胸痹证也。胸痹一证,为胸阳不振,阴寒所乘,弥漫胸膈,致气机阻滞,升降失调,故而喘息短气,胸痛彻背。
治宜宣阳通痹,化气行滞。
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味:枳实10g,薤白10g,桂枝6g,瓜蒌15g,半夏10g,苍术10g,厚朴10g,二剂。
四诊:喘息短气大减,胸背疼痛亦轻,感觉舒畅轻松,如释重负。仍自汗畏冷,不能多食,多食则胸脘胀满。腹诊心下仍觉不舒,脉反较前有力。
汗出恶寒者,阳虚之症也。原方加附子4.5g,三剂。
五诊:症状基本消失,原方续服三剂而愈。(闫云科医案)
按:饱食后劳作于稻田,湿邪侵袭,阻滞于胸膈,致喘息胸满,心痛彻背;湿为阴邪,蒙蔽胸阳,故阴天、午后喘息较甚;阴盛则阳虚,故见冷汗如露。
治宜宣阳展阳为主,理气行滞佐之,有如拨云驱雾,天空自得晴朗。故用附子、桂枝、薤白之属宣阳通痹,枳、朴、半夏行气化滞。
因六脉微弱,视为虚喘,或大气下陷,或肾不纳气。两次补益不效,更证证实而非虚。本案杂治一年不效者,想必皆因脉微之故也。
《灵枢?海论》云:“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今患者胸满气粗,声高息涌,气长而有余,而非声低息微;且虚喘者喜温喜按,得食可减,而非拒压、食后更甚,故而舍脉从症。
原文复习《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各家论述《金匮要略释义》:阴气结于胸间,故以枳实泄其胸中之气,厚朴泄其胁下之气,桂枝通心阳,瓜蒌、薤白开结宣气,病邪自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