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之妙甘草导读
甘草又称甜草、蜜草、国老、甜甘草、甜根子,有“十方九草”之美誉,为豆科(或蝶形花科)植物甘草的根。生于干燥的沙土草原、山坡、田边、河滩地。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等地;家种甘草主产在甘肃的河西走廊,陇西的周边,宁夏部分地区。秋季采挖为佳,洗净,晒干备用。
多年生草本,高30-厘米。根粗壮,呈圆柱形,味甜,外皮红棕色或暗棕色。茎直立,基部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长约6厘米,托叶早落;小叶7-17片,卵状椭圆形,长2-5.5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浑圆,两面被腺体及短毛。夏日叶腋抽出总状花序,花密集;花萼钟状,被短毛和刺毛状腺体;蝶形花冠淡红紫色,长1.4-2.5厘米,旗瓣大,矩状椭圆形,基部有短爪,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二体雄蕊。荚果条状长圆形,常密集,有时呈镰状以至环状弯曲,宽6-9毫米,密被棕色刺毛状腺体;种子2-8粒,扁圆形或稍肾形。
功能主治
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9克(大剂量30-6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使用禁忌
实证中满腹胀忌服。不宜与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
①《药品化义》: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②《本草正》: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
③《本草经集注):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④《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常用选方
1、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50克。甘草克。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
2、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5克,石菖蒲2.5-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
3、治疟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共研细末,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
4、治阴下湿痒:甘草一尺,并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五度。
5、低血压:甘草、五味子各6-12克,茯苓15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或泡茶饮。
6、肺结核:甘草50克。每日1剂,煎计分3次服用。
7、传染性肝炎:用%甘草煎剂15-20毫升(小儿减半),每日3次。
8、治消化性溃疡:甘草粉,每次3-5克,每日3次,口服,有显著效果。亦可用甘草流浸膏,每次15毫升,每日4次,连服6周。
9、治腓肠肌痉挛:甘草流浸膏10-25毫升,口服,每日3次,3-6日为1个疗程。能有良好的解痉止痛作用。
10、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甘草12-20克。水煎,早晚分服。
11、治低血压:甘草、五味子各6-12克,茯苓15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或泡茶饮。
12、治室性早搏:生甘草30克,炙甘草30克,泽泻30克。水煎服,每日及剂,早晚分服。
下一篇:垂盆草的功效——解毒消肿、清热利湿、降低谷丙转氨酶
欢迎随手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