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大人如是说
张雷
五、学长说
孟泽(79中文):
“这是一片不失野性和宽大的原野,在原野上长出来的花果林木,总是让人感觉到健旺丰沛的草莽气息和生命力,感觉到自由和生猛,当她逐渐成长起一份精致和文雅、严密和理性时,她就不止属于湖南乃至中国了。”
这段话流传很广,仅次于毛主席说的“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
级学长《相约》:
“如果有来生,我们相约,拿一张高考录取通知书,站在三道拱门前,轻轻地唤一声:‘母校,我又回来了’”
肖建国《永远的湘大情结》:
“湘大三年,尽管很艰苦,我却系统地、扎实地、尽情地读了一些书。在这块尚未成形的校园里,真还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温暖和爱意。即使后来又读了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
我对湘大的眷恋之情却是无法替代的。”
王鲁湘:
从那触发灵感的黄土地,到留下朗朗书声的红砖房,他都不曾忘记。在湘大,他第一次领略到大学的魅力,第一次站上了三尺讲台,第一次感受初为人父的喜悦……
“在湘大,我更像一个知识饿鬼。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教室或者在图书馆里面。每天早晨都是5点半准时起床,锻炼一下后就马上读书。天没亮就在昏暗的路灯下或在别人家有灯的窗户下读书。
学校晚上十一点准时统一熄灯,我就跑到外面的路灯下学习一个多小时再睡觉。后来干脆自置了一盏煤油灯,这盏油灯伴我四年寒窗……
在湘大的时光,我收获了同窗的友谊、师生的情谊、纯真的爱情,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
“湘潭大学是我人生启蒙的起点,是我学术生涯的第一个精神家园。在这里我学习过,工作过,有我难忘的恩师。我在这里第一次仰望人类知识宝库的大门,
读到第一本外国文学名著,写下第一篇学术论文,栽下第一棵树,讲授第一堂课,而且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有太多的人生中的第一次在这座校园经历。感谢湘潭大学。”
年11月29日下午,东莞,他这样说:
“湘潭素为湘学重镇,湘潭大学承碧泉学统,得船山遗训,仰曾国藩大成,受毛泽东恩泽……具有深厚的办学传统。”
袁亚湘:
“回首过去,几十年来,我在科学的道路上一直攀登,而这条曲折山路的第一个台阶是湘潭大学!我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的任何成绩都可以追溯到在这里受到的良好教育和打下的坚实基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遨游,无论行出多远,启航的港口就是湘潭大学!”
“湘大的四年是我人生成长最为关键的四年,不仅是身高从1米69长到1米77,更重要的是世界观的形成和基础知识的积累。湘大的四年是我人生中非常幸福的四年,不仅是有鲜花荣誉,更重要的是有许多良师益友!我感谢母校培育了我。无论走到哪儿,我都会自豪地说,我是湘潭大学毕业的!”
“年恢复高考之后,我有幸考上了湘潭大学。在湘潭大学的四年时光,我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了一个大小伙子,从一个无知的农村孩子成长为中国最高学术机构的研究生。湘潭大学是我人生轨迹的转折点,是我走向学术道路的起点。湘潭大学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让我永生不忘。”
77中文高源《四十年来谁著史——湘大早期人文风景中的家国情怀》:
“以湘大为圆心,以两百公里为半径,在这个人文荟萃的版图上几乎囊括了绝大多数近代顶级历史人物:陶澍、贺长龄、贺熙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王闿运、谭嗣同、唐常才、黄兴、宋教仁、蔡锷、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罗荣桓、李富春、蔡畅、蔡和森、李维汉、李立三、胡耀邦、朱镕基、齐白石等等。
湘大从诞生之日起实际上就烙有鲜明的湖湘文化胎记,它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赓续与传承正宗的湖湘文化,而湘大本身文脉的刷新与升华,新时代校训的铸造与淬火,也必须以湖湘文化作为原动力,由此湘大人也就有了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这也应当成为湘大人永恒的精神信念。”
袁铁坚《我的心在湘大》:
“年3月,我在苏格兰爱姆伍德学院留学,进修高尔夫管理课程。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末,我与一群小我一辈的同学去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游玩。在大家散落于ShoppingMall购物的时候,我却在苏格兰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Burns)的纪念碑前伫立良久,眼前浮现的竟是在母校湘潭大学读书的情景,一首首彭斯的诗歌倏地涌入我的脑海中,“Myloveislikeared,redrose”(我的爱人是一朵红红的玫瑰),“Myheartisinthehighlands”(我的心在高原)。我的眼角湿润了,万里之遥的空间距离和20多年的光阴岁月瞬间交汇融合在一起,一种触电般的感觉激荡着我的心胸。于是,我明白了,无论我身在何处,也无论我从事什么职业,我的心底的深处都有一块属于诗歌和文学的爱,而这种爱的源泉就来自我曾经学习和工作的地方——湘潭大学中文系。
我的心在那片多情的黄土地!
我的爱人是永远的湘大!”
77中文唐湘岳:
他在年高考语文命题作文《心中有话向党说》中写道:“一颗红心,两种打算。考上了,用知识奉献社会;没考上,拿锄头修补地球。”
考上了,用知识奉献社会!
“只有把耳朵贴在大地上,你才能听到草木的叹息。如果你不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你就没有办法真切感受他的快乐或忧伤。”
他先后推出文花枝、杨怀保、李恒白、胡志鹏、曾子其、沧南……
“湘大群模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退休之后,他又回到湘潭大学做了特聘教授,继续为宣传湘大尽心尽力。
彭对喜《写在母校五十华诞前夕》:
“年1月2日,我与同班同学重返母校,参观了新修的教室和礼堂,与当年教我们的老师进行了座谈,感触良多,遂以‘重返母校有感’为题,填了一首《满江红》。上阕曰:‘歌声嘹亮,黄土坡齐心奋进,为四化,莘莘学子,万丈豪情。劳动训练夺红旗,刻苦攻读摘寒星。羊牯塘耕耘共四载,养精神。’下阕曰:‘学马列,不羡西,求真理,方向明。恩师善诲人,诸君用心。朝夕不离情谊深,湘潭一别泪沾襟。待青丝成雪重聚首,满目新。’
我这首词,以一个见证人的身份,记载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79哲学浮石:
“在我出版的每一本书的作者简介中,我都会写上自己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系。我爱湘大,感谢湘大。感谢她于年录取了我,感谢她给了我四年大学时光和之后挑选我留校工作9年,我在那里从少年成为青年,初为人夫与人父。我生命中的黄金时代与湘大密不可分。
爱湘大,就是要把个人得到的荣誉归功于她。爱湘大,就是要对她怀有感恩之心。不是因为她曾经给予了我们什么,而是因为我们在湘大求学与生活的日子,使我们成为了湘大的一部分。爱湘大,就是要心存怎样为她多做一点事的念头并付诸具体的行动。因为湘大曾经接纳了我,我从此便是湘大的一份子。这是一种缘分与情分,无须更多的理由与原因……”
80历史刘建平《我爱湘大山和水》:
“慧山曾是我们八零级历史班栽种梧桐树的地方。记得那天下着小雨,我们将梧桐树种下,浑身淋得湿透……每年春天,蓝白色的梧桐开花时特别的艳丽,每次经过田径场,我都要投去深情的一眸。那毕竟是我们曾流下汗水的地方,看着自己曾经辛苦栽培的大树,心中特别欣慰。
四月桐花开满天,
又有白玫附身边。
忆昔栽种好辛苦,
今看花容又一年。”
80中文程兴国:
关于湘大他仅有三句话:
湘大是我们的骄傲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使湘大感到骄傲!
我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大我只知道我的母校是湘大!
湘大毕业的学子,就像洞庭湖的杨柳,他妈的倒插也长!
喻名乐《一家三代》:
“儿子在湘大由本科而硕博连读,明年就要毕业了。我有一个‘家庭梦’:让他留校当老师,让他给我生几个孙子孙女,让孙子孙女从湘大幼儿园读到湘大博士毕业。
这个实验将再一次证明,在我们一家人的心中,湘大不仅仅是我们全家人的母校,湘大也不仅仅是天底下最好的大学,湘大就是我们一家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这个实验,从年秋天开始——”
79中文何云波《南山南北山北》:
“回想起来,四年大学生活,基本上是在阅读中度过的。在阅读中,一个羞涩的懵懵懂懂的少年慢慢长大,了解了在那块黄地之外,还有一个无限广阔的时空,在每种外表下,都藏着一个复杂的深不可测的界。于是,有一天拿起笔来,想要写下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便有了第一首诗、第一篇散文、第一部被称作小说的东西,于是,乡村少年就成了忧郁的梦者了。
在湘大校史的“野史”篇中,也许可以有这样一笔:年,一个16岁的少年何云波来到了湘大,湘大另外一个男神级的教授宋德发出生了。后来,他们成了同一个导师的学生,后来……”
79英语胡敏:
胡敏走到哪里,湘潭大学的名字就会响到哪里。
他一定会自豪地告诉人们:“我是湘潭大学毕业的!”
在全国各大城市、校园,从万人体育馆到名校大礼堂,他做过多少次演讲,湘潭大学的名字就会出现多少次,从北京到墨尔本,从上海到成都,从哈尔滨到广州,湘大的名字会随着新航道的版图走遍世界。
那是一份“英雄自报出处”的骄傲,是一份不忘初心的热忱。
80中文陈惠芳《80级中文系》:
“黄土高坡!一所赫赫有名的大学就建在黄土高坡上。我们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大学生,像一群候鸟,栖息在黄土高坡上。
黄土高坡!一片等待开拓的黄土高坡!一片正在成长的精神家园!
黄土高坡!80级的黄土高坡!中文系的黄土高坡!青春飞扬的黄土高坡!纯真无邪的黄土高坡!
黄土高坡!一片写满故事、写满历史的黄土高坡!历史从丰富多彩的故事开始,也将以丰富多彩的故事结束!
你好,黄土高坡!”
81历史文彬《再最美好的年华遇见你——我的大学》:
“十八载春秋,我与母校共度了最美好的年华,在人生的四分之一岁月里,我亲历母校由南山初创至西山、北山壮大;在母校粗犷的原野上,我成才、立业、成家.....这于母校、于我,无疑都是最宝贵的十八年……
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母校的恩泽伴我终生!
18年来,母校虽不富庻,却给予我她所能给予的一切,以及对我的包容!
感恩母校,感念岁月!”
83数学谢岸实《黄土春风》:
“湘大,有我们难忘的青春,是我们人生出发的地方,也是我们心灵的皈依。
羊牯塘,是我们脑海里不可磨灭的湘大代号。
那时,到处是一片黄土荒坡,风起时尘土飞扬,雨天里泥泞遍地;冬天的北风呼啸威猛,刚修好的水泥路边,弱不禁风的小树在狂风大雨里瑟瑟发抖。新教学楼正相继拔地而起,快马加鞭地建设着。百废待兴的校舍,年富力强的老师,四面八方的学生,贫瘠简陋的生活,构成了朝气蓬勃的湘大校园。”
88哲学潘友林《一个人的奥运》:
“在北京多家知名广告公司出师学艺之后,南下深圳打‘高的广告’的天下。他广发英雄帖,延揽的精英尽是北大、清华和复旦等名校的毕业生。他还要将自己的母校——湘潭大学也强行摆在名校之列,且作为名校第一名广而告之。”
88中文郑长天:
年,曾经是诗社社长,后来留校任教的郑长天为复刊后的第九期《旋梯》写了一篇序《写诗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说:
“记得某年某月的某天晚上,一个中文系八七级的挚友回学校来,我们坐在泽园草地上喝了很多啤酒。
他看着夜色里的文科楼,说看着像布达拉宫。
这个学校以后看着像什么,取决于你在这里是怎么度过的。大学四年,这位朋友写了四年诗,我相信正是这段诗性的时光让他能在文科楼上看到自己心中的布达拉宫。
于世俗中见神圣,这大概正是诗歌存在的意义,也正是旋梯存在的意义。”
91中文段羡菊《那青春的故乡名叫湘大》:
“有一个地方,在脑海中千百次浮现,却不会轻易去访一次。那种欲近还远的心态,只能用近乡情怯来形容。
那个地方在湘潭西郊,不知因何名为羊牯塘,当时是靠一趟孤零零的6路车连接着城区。矗立着的三道拱门,在大学校门当中极为独特,象征着文理工综合。拱门顶部并不合拢,喻示着学无止境。
那里有东坡村、南阳村这样诗意的地名,有南山、北山这样毕业生心领神会的校区。和那些与喧嚣城区融为一体的大学相比,有如孤岛,又似静土。
那青春的故乡名叫湘大。”
91机械李智慧《羊牯塘那些蓬勃的青春》:
“ ‘羊牯塘’大学,这样一个远离市区的学校,也远离着这世界上的流行风。黄土地上,我们这些学子,看过了田径场上的踢球扬起的飞尘,也领略了北山的猎猎寒风。
这里虽然艰苦,却有着我们的蓬勃青春。
一切虽已成为过往,但一教学楼前的玉兰树和寂静的读书人,却依然令人难忘。女同学的头发都已被人盘起,男同学的头发日渐稀疏。
难忘那段一起走过的岁月。感谢那些培育我们的老师。岁月有痕,永远在青春的记忆里。”
92中文谢宗玉《我们的青春,是否仍在湘大四处游荡?》:
“我们读书时,湘大还没有现在这么拥挤。那时湘大有许多空地,空地上有一种野菊,每到夏天,长得特别茂盛。
野菊花开的时候,一般都是晴天,空气中除了丝线般闪亮的阳光外,就剩扑鼻而来的花香了。那些日子,我的心情总是挺美好的。去图书馆,一路上总要轻轻哼着歌,感觉自己就像在云天之外,享受这一份温馨。有时甚至跑到花丛深处,就地一滚,躺下了。举着一本书看半晌,再眼皮一合,沉沉睡去。直到下课了,水一样的人群,夹着水一样的声音从远处的教学楼里漫出来,我才会醒来。
野菊枝茎纤细,娉婷有致,像一些文静的女子。可千枝万枝聚一起,静中又隐含一种闹意。若有风来,万千花头攒动,那种闹意就绽开来。
我依然认为,湘大是最适合读书、炼心、修行的远方!”
92中文曹辉《那份情哟,用一生都解不开》:
“我对湘大的爱有时候表现得近乎变态。”
“这辈子也许尽我一生的努力也成为不了杰出校友,但从我进入湘大三道拱门那天起,我就成了绝对的铁杆校友。
我是容不得别人说湘大坏话的,必要时拍案而起,有谭震林叶剑英在怀仁堂原来是因拍桌子时过分使劲,把掌骨拍断之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湘大这亩土地爱得深沉。”
……
此处省略三十万字。
谁最爱湘大?曹辉!这几乎成了一个举世皆知的公理。
95中文周逸峰《在这块原野上完成思想上的成人礼》:
“年那个秋天,当我放下手中的牧鞭从湘西南一个小山村的山坡上走下来,满怀憧憬地坐着火车赶到另一个山坡时,我怀疑是否走错了地方。只是巍峨的三道拱门在提醒我,这是一个深邃的思想宝库,博大而精深。在这里,它将把我这块黑顽的矿石炼成铁,淬成钢。
在这块原野上,我完成思想上的成人礼!”
吴翔,校庆60周年校友篮球比赛带领大家喊出的口号:
“天大地大,有我湘大!”
级比较文学宋德发,
《母国,只有湘大——寄语湘潭大学届毕业生》:
“无论命运会把我们抛向何方,
无论幸福把我们向何处指引,
我们——还是我们:整个世界都是他乡,
对我们来说,母国——只有湘大!”
97中文汤纪文:
“毕业20多年了,在外面闯荡,我们虽然没做出大事业,干出大出息,平平凡凡,但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自己的母国湘大。
为什么?因为在湘大求学,我们的身心意无形之中,多多少少受领了伟人赋予我们的思想、情怀,成为独特的湘大人性格特质,成为一生的标签,成为安身立命的本钱。
湘大出生到现在,象极了毛泽东的一生:
一:出生不凡且趁早:毛泽东东山学堂咏哇诗蕴含惊天志向,一师成翘楚,办新民学会办湘江评论名扬天下。湘大是老人家亲自倡办亲自题名亲切嘱托要办好。而且透露晚年退下来要去湘大(备注:不是湖大)当校长。
二:发展几经折磨。毛主席一大创业后几经打击,几经责难处分,屡败屡战。湘大59停办,74复校,78荣列全国重点,一时风光无俩,然八九十年代迅速跌落,今天还在触底反弹,艰难复兴中……
三:必将雄起。多难兴邦,多难亦兴校。通道转兵、遵义会议,是中共之转折点,亦何尝不是毛泽东一生辉煌之转折点。湘大,王者出生,扑打多轮练筋骨,假以百年,总得和中山大学同耀中华才对吧?焉可自低眼界,在湖南境内内卷,与湖大同笼?
我们可以更多感悟主席倡办湘大初心、用心,格局和眼界必焕新。”
00中文张洁《我在湘大读本科》:
”很早就想写一篇回忆母校的文章,但许多次都只会在这个题目下点上两个省略号,这并非是无言以对,而是每每想起大学时光我就百感交集,无处下笔。记得第一天来到湘,它以一副沉静的姿态等候着我。或许因为我到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笼罩校园之上,几只轻灵的鸟儿自由地飞翔-湘大以它静寂的一面包容了我,没有灯火通大月,只有星星点点的路灯柔情微笑地接纳了我,那一刻,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桂花香。
湘大是优雅的他总是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姿态湘大很美,她的美来自于她内在的恬静在每一个寂静的深夜,我总是把这些记忆翻出来让自己沉醉湘大给予我的是丰富的知识是人生的指引是一生都刻上的难以磨灭的印记,更是一段无法忘却的青春。“
01英语谭水阳:
谭水阳是01英语的学子,具外交家潜能,他一直在行走,行走在追寻优秀湘大校友的路上,他不在母校,就在回母校的路上。
他的名言是:
“让我们在湘大精神的感召下,努力去团结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影响一批人,成就一片人!”
01中文王宏《我的篮球缘》:
“克隆,不是自由大学的真正含义。而我这个产品,是以篮球为载体,辅以文学情怀,畅游于天地清气间。
‘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如言在耳。而好学校,须得出好学生。回思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我倍感羞愧。现在我只是个半成品,篮球和文学都远未学精、学博、学实,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有时候我还会想,如果那年那次戴指导员没有引荐,我没有加入院篮球队,我会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业,文学“造诣”会不会有所提升,我的人生会不会又是另一番景象。不敢多想,唯一庆幸的是,因为在湘大这段特殊的篮球情缘,我活出了心里有‘人’的真我。从这点看,也算未辱没‘盛德日新’的最低要求吧。”
02中文张雷《书卷山河》解说词:
“下面的话虽狂狷,但不吐不快,不吐定非湘大人:
昔日北大在列强横行时局风云变幻之时掀起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兼容并包影响至今;西南联大在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之际,于西南边陲保留了一丝文脉,为新中国之崛起居功至伟;湘大复校之初,荒山建校,筚路蓝缕,举全国之力办新型大学,应者云集,有凤来仪;大师荟萃,屠龙技成;于今学风淳正,虽非百年,但已形成独特的精神气质:仰望星空,傲气在胸,脚踏实地,自由生猛。国与大学同,首要者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纵观五湖四海千余名府夤校,吾湘大,殊为罕见!
旋梯诞生于此沉沦和崛起之时,“北有清华,南有湘大”,昔日口号已成绝响,终须自爱自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别人何以青眼视你?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何来自信?若无自信,又如何自强于万千大学之林?见过刻意隐埋自己湘大学历之人,也见过捋臂为湘大鼓与呼摇旗呐喊孜孜不倦者,但更多的人则是在内心深处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