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被称为十二经之使,调和百药,使用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08173.html

甘草被称为“十二经之使,调和百药”,使用时有四点注意。

有据俗话是这么说的:安化乌药当柴烧,四川甘草能织壁。这句话里,包含了两味中草药:乌药、甘草。意思是说,“乌药”在安化当地,被当作烧火的柴禾,“甘草”在四川被用作编制墙壁的原料。这些都是“就地取材”最好的例证,也从一方面反应了它们的分布情况。

在浩瀚的中草药宝库里,很多普通的、并不起眼的草木,却被古人充分用起来,从而获得了很好的“名声”。据说,古代四川当地,中医开出的处方里一般不写甘草,而是告诉病人,回家在墙壁上抽一根即可。由此可见,甘草在当地是非常普通的一种植物。

以最古老的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来说,它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但这个三品之分,并不是以其价值来区分,一个最简单的区分方法:能否长期吃的基本都是上品。但这个观点在甘草身上,现在已经被否定了,也算是中医与时俱进的一种方式。

甘草,对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知名度最高的中草药,远超人参。在《神农本草经》里,甘草也和人参一样,同属“上品”,排在第五位,仅次于菖蒲、菊花、人参、天门冬。当然,这个排名并不重要,但也一定程度上说明甘草在古人眼里的地位。

以补益来说,甘草远不如人参,健脾又不如菖蒲,养肝不如菊花,为什么甘草还是有这么高的知名度?我们先看一首有关甘草的“药性赋”:

甘草甘甜性本温,调和诸药首为尊,阴阳六脉皆能入,解毒能医活死人。

从这首药性赋里,我们足可以对甘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性味甘温,能调和诸药,有解毒之功。最大的特色,是甘草能入“十二经”,这个特点在中药里是很独特的。能入十二经,也就意味着其气味能达五脏六腑。

正是因为甘草有“能入十二经,调和百药”的特点,所以几乎绝大部分的中医方剂里,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即使医圣张仲景,在他的《伤寒论》首经方里,大部分也用到甘草。于是,时间久了之后,甘草也就成了知名度最高的中药,没有之一。

时至今日,现代科学高度发达之后,试图探究甘草“调和百药、入十二经”的原因,对甘草做了大量的研究,虽然未果,但也基本撕开了甘草“组成”的神秘面纱。

近些年,中草药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也由此产生了很多“新”的用法。比如人参泡茶、黄芪泡水、枸杞泡水、三七粉之类的等等,作为“调和百药、入十二经”的甘草,自然也未能幸免而名在其中。

其实,我们在这样使用甘草的时候,至少有如下四点需要注意:

1、甘草的生熟之分:尽管甘草有“调和百药、入十二经”之说,但使用时首先就需要注意它的“生熟”之分,也就是说,甘草也是有“炮制”的。一般来说,用于调和诸药、清热解毒时用生甘草,用来健脾益胃时,用炙甘草。

所谓炙甘草,就是将生甘草和炼蜂蜜文火炒干,甘草里外充分汲取蜂蜜,呈现一种金黄的颜色。健脾益气之功明显一些,但清热解毒之用会下降;

2、甘草其实不适宜单用:我们说甘草“调和百药”,既然是调和百药,如果单独使用,怎么发挥它“调和”之功?虽然甘草确实有一些其它之用,舍却“入十二经、调和百药”而取其它,不是“弃长用短”吗?所以,在我看来,除疮疖外敷之外,甘草其实并不适宜单独用来泡水或者其它吃法;

3、甘草不宜长用:别看甘草有“解毒”之功,现代科学证实,甘草含有类“阿片”物质,其实并不适宜长期使用。长期喝甘草泡水之类,对血压、水代谢都会有有点影响。所以,甘草虽好,也应该适可而止,最好不要超过一周。

3、甘草有几个“好伙伴”:前面说了,甘草不适宜单独吃,反过来看,甘草还真有几个“好伙伴”,和它们配合起来,有相得益彰之用。如生姜加甘草,就是张仲景最喜欢用的一种;山楂加甘草,有酸甘化阴之意,大枣加甘草,健脾益气更好点。

综上所述,甘草确实是一种非常普通的、非常好的中草药。但我个人的观点是,并不适宜用来单独泡水。我们在使用时,还是遵循其“调和百药、入十二经”的主要功用为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caoa.com/gccs/112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