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有两种原植物,即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均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蒙古黄芪主根长而粗壮,顺直。茎直立,高40-80cm。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2-18对;小叶片小,宽椭圆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10mm,宽3-5mm,两端近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常比叶长,具花5-20余朵;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至淡黄色,长18-20mm;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二体雄蕊;子房光滑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先端有短喙,基部有长的子房柄,均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膜荚黄芪为多年生草本,高50-cm。主根肥厚,木质,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叶片也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6-13对,长7-30mm,宽3-12mm,先端钝、圆或微凹,有时具小刺尖;托叶长4-10cm。总状花序稍密,有10-20朵花;花萼钟状被黑色或白色短毛;花冠黄色至淡黄色,或有时稍带淡紫红色,长约16mm;子房有柄,被柔毛。荚果薄膜质,稍膨胀,半椭圆形,长20-30mm,宽9-12mm,被黑色或黑白相间的短伏毛;果茎超出萼外;种子3-8颗。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物学特性
(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黄芪喜阳光,耐干旱,怕涝,喜凉爽气候,耐寒性强,可耐受-30℃以下低温,怕炎热,适应性强。多生长在海拔-m的山区或半山区的干旱向阳草地上,或向阳林缘树丛间;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或山地杂木林;土壤多为山地森林暗棕壤土。黄芪忌重茬,不宜与马铃薯、菊花、白术等连作。
黄芪1年生和2年生幼苗的根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功能强。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吸收功能逐渐减弱,但贮藏功能增强,主根变得粗大。黄芪生长周期为5-10年,如果水分过多,易发生烂根。对土壤要求虽不甚严格,但土壤质地和土层厚薄不同对根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土壤黏重,根生长缓慢,主根短,分枝多,常畸形;土壤砂性大,根纤维木质化程度大,粉质少;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枝多,呈鸡爪形,品质差。在pH7-8的砂壤土或冲积土中黄芪根垂直生长,长可达1m以上,俗称“鞭竿芪”,品质好,产量高。
(二)种子特性
黄芪的种子半卵圆形,千粒重5.83。黄芪种子具硬实性,一般硬实率在40%-80%,造成种子透性不良,吸水力差,在正常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约有80%左右的种子不能萌发,影响了自然繁殖。生产上,一般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前处理,打破种皮的不透水性,提高发芽率。黄芪种子吸水膨胀后,在地温5-8℃时即可萌发,以25℃时发芽最快,仅需3-4天。
(三)生长发育特性
黄芪从播种到种子成熟要经过5个时期:幼苗生长期、枯萎越冬期、返青期、孕蕾开花期和结果种熟期。
黄芪种子萌发后,在幼苗五出复叶出现前,根系发育不完全,入土浅,吸收差,怕干旱、高温、强光。五出复叶出现后,根系吸收水分、养分能力增强,叶片面积扩大,光合作用增强,幼苗生长速度显著加快。通常当年播种的黄芪处于幼苗生长期不开花结果。
地上部分枯萎到第二年植物返青前称为枯萎越冬期。一般在9月下旬叶片开始变黄,地上部枯萎,地下部根头越冬芽形成,此期需经历-天。黄芪抗寒能力强,不加覆盖物也可安全过冬。
越冬芽萌发并长出地面的过程称为返青。春天当地温达到5-10℃时,黄芪开始返青。首先长出丛生芽,然后分化茎、枝、叶,形成新的植株。返青初期生长迅速,30天左右即可长到正常株高,随后生长速度又减缓下来,这一时期受温度和水分的影响很大。
从花蕾由叶腋现出到小花凋谢为现蕾开花期。2年生以上植株一般在6月初出现花芽,逐渐膨大,花梗抽出,花蕾逐渐形成,蕾期20-30天。7月初花蕾开放,花期为20-25天,从小花凋谢至果实成熟为结果期。2年生黄芪7月中旬进入果期,约为30天。果实成熟期若遇高温干旱,会造成种子硬实率增加,使种子品质降低。黄芪的根在开花结果前生长速度最快,地上光合产物主要运输到根部,而以后则由于生殖生长会大量消耗养分,使得根部生长减缓。
这几篇文章您看了吗?
?甘草种植技术(一)
?甘草种植技术(二)
?甘草种植技术(三)
?甘草种植技术(四)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