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治不如法,阴阳俱虚应如何救治青年

太阳病,发汗太过,或误吐,误下,以致阴阳俱虚,其救治之法,根据阴阳损伤的轻重缓急而定;若阳虚为重者,则以救阳为主,兼顾阴液,若阴虚为重者,则以救阴为主,兼顾阳气;若阴阳俱虚损者,则以甘温和养。举例如下:

1.阴阳两虚,阳虚为重,先复其阳

第29条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病者平素阳虚,不能制水,则小便数,虚阳上扰则心烦,平素阴虚,筋脉失养则脚挛急;复感风寒,则脉浮,自汗,微恶寒。医者不察阴阴俱虚之本,反与桂枝汤,以致阳更虚而厥逆,阴愈耗而咽干,阴寒上逆而烦躁吐逆。此时阳虚既甚且急,故予甘草干姜汤先复其阳,阳复厥回,再予芍药甘草汤酸甘复阴。

2.阴阳两虚,阴虚为重,先复其阴

第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阴俱虚弱,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太阳中风,以火法发汗,致两阳相加,伤阴伤阳,阴阳两虚,但以阴虚为重为急,故救治之法,当以滋阴为首务,阴复热清,再议扶阳。

3.阴阳两虚,相对均衡,扶阳益阴

第60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太阳病汗下后,使阴阳俱虚,阳虚则寒战,恶寒,脉微;阴虚则脚挛急,脉细。故予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同时并举。尤在泾曰:“既下复汗,身振寒而脉微细者,阴阳并伤,而内外俱虚也,是必以甘温之剂和之为养之为当。

但也有治不如法后阴阳自和的指征。如外感热病,治不如法,损伤津液,但机能未衰者,是可以自愈的。

《伤寒论》58条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各种疾病,妄施汗、吐、下等法,虽能却病,亦多伤津耗液。但阴为体、阳为用,阳化气、阴成形,所以只要病者的机能不衰,饮食如常,机体自行调节,则犹能生化津液,津液复,阴阳和,其病自愈。

《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水之下源,主藏津行气化,若外感热病,妄施汗、下,必致重亡津液,津液不足,则源竭流涸,遂发小便不利。若病者的机能未衰,或经过积极治疗,也可使得津液回复,津液复则水精四布,而小便自利。是知,临床之际,当以小便利否去测知津液的盛衰,津伤则小便不利,津复阴阳和则小便自利。第59条云:“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caoa.com/gcly/12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