鍖绘不鐧界櫆椋庣殑鐭ュ悕涓撳 http://m.39.net/news/a_5941620.html
药材来源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中麻黄EphedraintemediaSchrenket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equisetinaBge.的干燥草质茎。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
现代炮制方法
麻黄:取原药材,除去残根、木质茎等杂质,洗净,润透,切中段,干燥。
蜜麻黄: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麻黄段拌匀,闷透,置炒药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晾。麻黄每千克用炼蜜20千克。
麻黄的炮制工艺,有人认为选择90℃烘2小时为好,闷润时间以短为宜。蜜炙麻黄的炮制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以盐酸麻黄碱含量为指标,考察炼蜜加入量、炮制温度、炒制时间三个因素(每个因素取三个水平),对麻黄蜜炙炮制工艺进行优选。结果:蜜炙麻黄的最佳工艺为:每千克麻黄用炼蜜20千克,在℃炒制10分钟。
饮品性状
麻黄为细圆柱形小段,长10~20毫米,直径1~2毫米,表面黄绿色,有细纵脊线,手感粗糙,节上有细小鳞片2~3叶,质脆,断面中心显红黄色,粉性,气微香,味涩,微苦。蜜麻黄形如麻黄段,表面黄色至深黄绿色,略滋润,微显光泽,有蜜糖香气,味微甜。
质量标准
麻黄含杂质不得过5.0%,水分不得过9.0%,总灰分不得过10.0%,按干燥品计算,含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总量不得少于0.80%。
炮制目的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经、膀胱经。具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
生麻黄以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作用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和风水浮肿。蜂蜜性味甘平,具有甘缓润燥作用。麻黄经蜜制后味甘而微苦,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并能与麻黄的止咳平喘的功效起协同作用,从而增强宣肺平喘止咳的效力,多用于表证较轻,而肺气壅阻咳嗽气喘的患者。
应用选择
1、生用
(1)风寒表实证:常与桂枝等同用,增强发汗解表作用,可用于外感风寒,头痛身疼,鼻塞,无汗,如麻黄汤(《伤寒论》)。或用于感冒风寒,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咳嗽多痰,胸满气短,如三拗汤(《局方》)。
(2)利水消肿:常与石膏、生姜等同用,以发越水气。可用于风水证,恶风,一身恶肿,发热或无大热,汗出或无汗,脉浮等,如越婢汤(《金匮》)。
2、制用(蜜麻黄)
(1)咳嗽气喘:常与杏仁、桔梗、前胡、苏子等同用,可用于咳嗽痰多,气逆不舒,两胁胀满,喘息抬肩。
(2)痰饮咳喘:常与干姜、细辛等同用,可用于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等。
现代研究
·挥发油含量
研究证明,麻黄生品中挥发油的含量为0.%,而蜜炙麻黄中的含量为0.%,炒麻黄中的含量为0.%。按炮制品计算,炙麻黄减少52%,炒麻黄减少33%~43%。
在蜜炙品中具有平喘作用的L-β-萜品烯醇、2,3,5,6-四甲基吡嗪、石竹烯及具有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作用的柠檬烯、芳樟醇等含量增高,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麻黄经蜜炙炮制后发汗作用降低,而平喘作用增强的传统经验。
在清炒麻黄中,以上有效成分增加更明显,同时发现具有祛痰作用的菲兰烯,从而认为炒麻黄也同样具有蜜炙麻黄的作用。只是蜜炙麻黄对挥发油影响较恒定,便于临床控制用量。
·生物碱含量
实验显示:麻黄之根、节间、节、全茎各部分的总生物碱含量,无论是炮炙品或未炮制品均以节间之含量最多,全茎次之,节再次之。实验结果证明麻黄全草、节、去节各部位中的2,3,5,6-四甲基吡嗪的含量有明显差异,节全草去节,而L-a-萜品烯醇和总麻黄碱的含量则,去节全草节。据文献报道,麻黄碱有拟肾上腺素、收缩血管等作用,其发汗作用可能是由于麻黄碱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从而导致汗液分泌增加;而2,3,5,6-四甲基吡嗪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作用,古方中麻黄之所以去节,是否因为2,3,5,6-四甲基吡嗪有对抗麻黄碱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作用,其作用机理尚须进一步探讨。
麻黄经炮制后生物碱含量下降,其中以炒麻黄降低最多,蜜炙品次之;L-麻黄碱及d-伪麻黄碱含量均降低,其中也以炒麻黄降低较多,蜜炙品次之。
·麻黄绒
麻黄绒的制取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均不同程度地损失部分有效成分,主要损失其髓部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即止咳、平喘、祛痰、利尿作用降低,而皮部的挥发油成分并未受到多大损失,相对而言在同等剂量情况下有所提高,即发汗作用并没有降低,过筛去掉的粉末则为止咳、平喘、祛痰、利尿成分,另作入药。
·毒性
麻黄毒性较小,其所含的麻黄碱毒性较伪麻黄碱大。未炮炙品之根、节间、节、全茎其毒性都比炮炙品强。各炮炙品间除根部外,以温水浸泡品毒性最小且最方便,而总生物碱含最并不是最少。麻黄各试料在药理试验中死亡原因稍有不同,根部毒性作用较慢,虚弱后死亡;节间及全茎则因兴奋过度反成为抑制作用而死亡;节部则因兴奋过度惊厥而死。
麻黄根与麻黄地上茎的药理作用完全相反,而节间、节、与全茎的作用几乎相同。亦有报道毒性大小与生物碱的含量有直接关系。
·小结
麻黄蜜炙后挥发油和总生物碱均减少。并证实了麻黄绒较麻黄作用缓和是由于麻黄总生物碱含量较低之故,故炙麻黄绒中麻黄总生物碱含量的高低取决于芯部是否去尽。麻黄各炮制品的生物碱含量依次为生品麻黄绒蜜麻黄炒麻黄蜜制麻黄绒生姜、甘草制麻黄煅麻黄。经数理统计分析,生品与麻黄绒之间生物碱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与其他炮制品之间生物碱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生姜、甘草制及煅制使生物碱含量下降更明显。
总结
麻黄去节,《伤寒论》方中就有记载,陶弘景在增订《肘后方》的序中也说:“麻黄皆去节”。以后诸家皆宗其说。有人认为麻黄去节实指去根,因为麻黄的根和茎之间的“根基部”,生长得像节一样,须要摘除,故称“去节”。查考历代本草,确有指麻黄茎间之节。如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就有“凡使…麻黄…寸剉令理通”。亦有去根不去节者,如宋代《圣济总录》荆芥汤中,麻黄去根。亦有不去根节者,如清代《医方丛话》中有麻黄不去根节,汤浴过,治喘。其目的正如黄元御所说:“用根节止汗,发表去其根节,敛汗用其根节。”(《长沙药解》)临床实践表明,麻黄与麻黄根作用不同,麻黄能升高血压,具发汗作用,麻黄根能降血压,具止汗作用。经药理实验证明,麻黄根能使离体心脏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呼吸幅度增大,并能使末梢血管扩张,子宫及肠管等平滑肌收缩,其活性成分为麻黄根素(麻黄考宁)和麻黄新碱A、B、C,所以麻黄茎和根应该分别入药。
有关麻黄节的研究报道,以节、全节和节间三者小鼠毒性试验,以节的毒性最大,特别是出现惊厥现象。近来日本学者笠原义正等的药理研究表明,麻黄节也呈现麻黄节间相似的作用,只是作用弱或无作用,而未见相反作用。麻黄自古以来去节使用,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耗时费力,难以执行。
今天的学习到这里就结束啦
大家有没有掌握这些知识呢
我们下期见呀
来源
中药查询
图
网络
编辑
李瑶
责编
常生药宇豪侯金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