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机药毒也有三分药

《如懿传》如懿终于断发,与渣龙决裂。渣龙知道所有事全是魏燕婉的诡计,下令让卫燕婉对着她害死的每一个人的经幡磕头,并“赏赐”卫燕婉牵机药,还不让卫燕婉死个痛快,喂了毒药喂解药,反复受罪。

卫燕婉服牵机药后,浑身佝偻,吐血吐了满地。以后还得继续喝毒药喝解药,卫燕婉坏事做尽,丧尽天良,这个结局于她而言罪有应得,对那些被她害死的人了也算有个交代了。

剧中由嬷嬷介绍道,牵机药喝下后“头足相就,如牵机般”,即头和脚萎缩碰到一起,似一种织布的机器,故名“牵机”。还说皇帝不轻易拿出牵机药,可见牵机药毒性十分烈。其实牵机药就是马钱子,马钱子的主要成分包含的士宁和马钱子碱,马钱子碱通常被用做老鼠药。马钱子碱毒性强,与鹤顶红齐名,用量过多基本无生还的可能。

马钱子最出名的一次是毒死了南唐后主李煜,李煜国破后被宋太祖禁足在小楼中,每日做的便是写写词赏月,抒发内心哀愁之事。南唐大势已去,李煜为人软弱,掀不起风浪,可即使这样,宋太宗还是看不惯他,随便找了个理由,斥责他词中有谋逆之心,赏了他一杯牵机药,赐死了李煜。

牵机药即马钱子含有剧毒,轻则头晕昏迷,重则致死,马钱子同时也是一种药材,有通络散结、消肿定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痈疽、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病症。中国有句古话:是药三分毒,再好的药也有毒性,只是毒性量多量少的区别,所以很多药既是毒药也是良药,毒也有三分药。马钱子就是其中一种。

马钱子含有剧毒不假,一般成人用5~10毫克即可发生中毒现象,30毫克可致死亡。曾报道用马钱子治疗白喉总剂量达50.54毫克时,引起中毒。而马钱子包含马钱子碱和的士宁,正是这两种化学成分,使马钱子既有散结通络的作用,又含有剧毒。两种都是剧毒,任意一种提纯的物质都可致人于死地,但是两种综合的马钱子的毒性却没那么强,甚至还有治病的功效。

毒药和良药最主要之处在于两者的综合比例,比例的问题十分复杂。为了减低毒性,马钱子使用前要进行炮制:用传统的砂烫、油炸、甘草水煮等加热方法炮制后,均能明显降低其番木鳖和马钱子碱的含量,降低其毒性。一般药房出售的应该是制马钱子,毒性已经减掉大部分了,可如果过多食用的话即使是制马钱子也会中毒。所以说是药三分毒,就算是加工过的马钱子也不能百分百保证它没毒。

至于怎么用马钱子治病呢,还是用量的问题,药物的服用都是辩证的,如果是以毒攻毒的方子服用就没事,但如果服用的量少或者过多(对比身体的毒性),那么毒性就会与身体的毒性混合在一起,出现中毒或者大的病变发生,所以毒性药物要适量使用。

简言之,就是因病制宜,因人制宜。每个患者的用量是不相同的,须根据患者身体状况、以往服药情况等方面判断。

中医治病讲究一个词:中和。医生治病前先望闻问切一番,再根据患者病况配药。在药房中通常可看到药师拿到药材后要用秤称重量,看似每份药的药量相同,其实里边有大学问,比如某些剧毒的药材,用量必须要精确,少一毫克都不行,否则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失误。因为用量的标准是医生据病人的综合状况开的,多了少了都不行,且可能一份药中各种药的用量估算错误还会发生排斥现象,一定要达到能治疗患者的中和比例。

想起悬疑剧中曾发生过的场景,死者被判断中毒而死,但在他喝的药渣和食物中没发现致命的毒药,最后发现是服药的剂量出了问题,其中一味药材增多了剂量,导致了死亡。

药材的用量是辩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过现在的技术,药材的毒性明显降低了,且能保持药材中有用的成分,大大减少了失误率,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药量的背后背负的可能是一条生命。

《如懿传》中,乾隆为惩罚卫燕婉,喂了毒药后还要喂解药,虽然最后给了她致命的毒药,但以乾隆这种方式魏嬿婉可能活不过三天。剧中的设定牵机药有解,但放到现实中,就算解药能解牵机药的毒,但毒还是残留在身体中,会对身体造成巨大伤害。就如水管中的水垢,越积越多,到最后把整个水管堵住。

其实说到底还是药量的问题,药量在身体中慢慢沉积,量变的积累到达质变,毒性在身体中越积越多,到最后身体也垮了。一般情况下,积累的少量的毒药一旦超过一定限度,牵机药毒性开始显现,可到那时候一切都晚了。

是药三分毒,药毒不分家。牵机药可以治病也可以害人,药没有错,重要的是谁去用,该怎么用。鸦片是毒害国家的罪魁祸首,但它也能用于麻醉、止疼等多种治疗,所以啊,药材没好坏,连毒也有三分药。

《如懿传》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海兰的心计用于保护自己和身边人,卫燕婉的心计用于害人,计谋本身又何错之有呢?关键还是在使用的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caoa.com/gcls/11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