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蓝月提示:
健康靠自己生命属于你
检查不成病千万别侥幸
异常小指标生病慢悄悄
耐心学一点减少大风险
劝君提升健康管理学习意识
耐心看一篇完整的健康科普
这对大家都好!
??我们讲过了“水”病病机、病理,同时还捎带了两个古方(苓桂甘枣汤、苓桂术甘汤),今天我们再说一说医圣张仲景的治水之法,以及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治水之法,大概分为三个层次:化水(饮)、利水、逐水。
当水湿不甚,可采用温阳化气的方法治疗,就是通过用温阳药或芳香药将水湿或水饮蒸化掉,犹如天下小雨,刚湿地皮或地之小凹处积水,太阳一照,则即刻蒸发一样,这叫做化湿法、化饮法,苓桂甘枣汤基本属于这类方剂。
当水停渐多,比如有一小坑水,只靠温化难以速去、尽去,这时便要燥湿、渗湿,燥湿就是用干燥的药物祛湿。渗湿就是用土填坑,使水渗到土内的过程,所以渗湿就是用补土的药,脾属于土,补脾就是补土,就是使用健脾的药去达到渗湿的目的,甚至有的药就是要用黄土来炒,如土炒白术等,苓桂术甘汤、理中汤等属于这类方剂。
如果体内水湿较多,用上述方法难以祛除,比如有一大坑水,用土渗的方法就有些费时、费事了,这时最好是疏通排泄,也就是挖沟排水,这就是利水的方法,《伤寒论》里的五苓散、真武汤、猪苓汤属于这类方剂。
但如果水湿太重,甚至泛滥成洪水,或排泄道路堵塞严重,那就要强力疏导泄洪了,这就是中医的逐水方法了,具有逐水作用的药物有强烈的泻下作用,服用后不仅小便明显增多,而且大便也往往一泄如注,使用时应特别小心,中病即止。十枣汤、大陷胸汤、牡蛎泽泻散属于这类方剂。
值得我们记住的是“水”病还会出现在人体任何部位......
详解茯苓甘草汤
治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方主之。
茯苓(一两)桂枝(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三两)上四位,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汗多不渴此方求,又治伤寒厥悸优。二桂一甘三姜茯,须知水汗共源流。
蔚按:此承上,服五苓散,多饮暖水以出汗。人知五苓之用在汗,而不知五苓之证在渴也。五苓证之渴,为脾不转输,非关胃燥。推而言之,不输于上为渴,不输于中为水逆,不输于下为小便不利。虽有烦热之病,责在水津不能四布,故白术、桂枝之辛温不避也。论曰汗出而渴,可知中焦水谷之津发泄而伤脾,脾伤则不能输津而作渴,故取五苓散布散其水津。若不渴者,中焦之液未伤,只用茯苓甘草汤,取茯苓之利水,俾肾水不沸腾而为汗。
延伸理解茯苓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是治胃虚水停的有效方剂,凡是水饮停胃的各种胃病,均有良效。
茯苓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四味组成,与我们之前讲的苓桂术甘汤只相差一味药物,就是生姜和白术的不同,正是因为如此,才被用于脾虚水停、胃虚水停的不同。
方中白术入脾,有健脾燥湿的功能,所以苓桂术甘汤治脾虚水停;生姜,就是我们厨房里使用的调味品,性温热,主入胃经,有和胃、暖胃、开胃、解表的效果,古人把它称为“止呕之圣药”,通过自身的温热发散效应,可以很好地温化、发散胃中的水饮。茯苓甘草汤里用量最大的就是生姜,所以这个方子治水停在胃。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组成: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解析
73条以对比鉴别的方法,论述水蓄下焦与水停中焦之不同。前半段“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乃承71、72条论述汗后太阳之气被伤,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布,故必见口渴,小便不利等症,治以五苓散。后半段“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则论述汗后胃阳被伤,胃失腐熟之权,以致水停中焦之证,因其无关于下焦气化,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治应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
条指出,在外感病过程中,若患者饮水过多,可发生水停之证,然有水停中焦与水停下焦之不同。如果膀胱气化功能尚好,小便通利,而脾胃运化机能较差,则饮水过多,每易导致中焦停水,证见心下悸动不安等,当以茯苓甘草汤主治。如果膀胱气化功能低下,小便少而复被水伤,必致下焦蓄水,证见少腹胀满而有急迫感,所谓“必苦里急”也,当以五苓散主治。
综合73条与条,水停中焦与水蓄下焦之辨别要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口渴与否。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其二,小便利与不利。小便利者,属水停中焦;小便量少或不利者,为水蓄下焦。其三,病变部位。证在心下,为水停中焦;证在小腹,则为水蓄下焦。
73条对茯苓甘草汤证叙述过简,当与条及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合参,可知此证当有四肢不温,“心下悸”等症。另据临床观察,若点按病人的上腹部,可听到“振水音”者,对本证有特殊的诊断意义。茯苓甘草汤证属于太阳病过程中,发汗不当或饮水过多,损伤胃中阳气,致使水饮不化,停蓄为患,证属胃阳虚,水停中焦。治宜温中化饮,通阳利水,方用茯苓甘草汤。
方义
茯苓甘草汤药用四味,茯苓淡渗利水,兼能健脾;桂枝温通阳气,化气行水;生姜温胃和中,辛散水饮;甘草和中补虚,兼调诸药。四药相伍,共奏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之功。
研究进展
现代临床主要将茯苓甘草汤应用于急性胃肠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心病、产后尿潴留等疾患,以心下悸、口不渴、手足不温、小便不利等为辨证要点。药理研究发现,茯苓甘草汤具有强心作用,并能明显抑制氯仿引起的小鼠室颤,缓解小鼠之心肌缺血。
关于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汤的适应证鉴别
张仲景提出鉴别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主要是根据是否具有口渴、小便不利的症状表现。
茯苓甘草汤所主的水停中焦证,是由于胃阳受损所导致的水气集聚在中焦,因此无口渴。而五苓散证则是由于太阳膀胱经受邪所伤,膀胱气化不利导致的小便不利,水饮集聚在下焦引起小腹胀满或硬满,水津无法上散而见口渴。
〖方解〗本方也是桂枝甘草汤变方,即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生姜而成。茯苓伍生姜治呕及心悸,合桂枝、甘草则治表不解里有水气之证,症见呕而小便不利、心下悸者。
茯苓甘草为变方,仍出桂枝甘草汤。苓姜治呕和心悸,解表利水是其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