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辩一七七():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提要:本条为下后余热迫肺的证状与治法。
攻下后,不可再服桂枝汤,如汗出而气息迫促,外表没有大热的,可给病人服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从“不可更行桂枝汤”句,可以测知此证当是太阳中风,表证论治,是宜因势利导来采用发汗剂,使表邪从汗而外解,误用攻下,不但阻抑病邪外出的趋势,且易使邪内陷,发生其他变证。本条条辩也属于误治的一种情况,下后表邪不得从外解,相反乘机内入,以致肺气壅遏,不得宣通,寒邪郁而化热,热邪迫肺,所以做喘,肺合皮毛,郁热外蒸所以汗出,由于热邪内陷,外表反而没有大热,此时发越内陷的郁热,实为必要措施,所以用清热宣肺的“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主之。
本条和63条条辩,虽然发病原因不同,但热邪迫肺的病理机转则一样,所以治疗也采用同一方法。
事实上,攻下后仍见桂枝汤证,续投桂枝汤的例子很多,不过张仲景这样写法,含有慎重告诫的意思,提醒我们必须注意辩证,不可把“汗出而喘”错误的认为是桂枝汤证,以避免错误地使用桂枝汤而招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后果,并不是说下后绝对禁用桂枝汤,如果将下后不可与桂枝汤理解为绝对不可与,那么就违反了辨证论治的精神了。
因为内热盛,里面太热了而失津,津液会丧失掉,病人的表一直在流汗,胸腔的热太盛了,里面就是肺发炎了,肺炎的第一个方子就是“麻杏石甘汤”,初期的麻杏石甘汤证没有康复,到最后壮热就是肺炎了,反之,没汗而喘咳,有大热者,就是发高烧而肺热苔黄者,就要考虑大青龙汤了。
下之后不可以再吃桂枝汤,这是经方的原则,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杏石甘汤。应该是解毒之后,攻下后如果病人有汗出而喘,又没有大热,就是麻杏石甘汤证,麻杏石甘汤使用的时机并不是去治发烧的,而是汗出而喘。所以这个喘可与跟咳连在一起,麻黄和杏仁剂量相等,当病人气喘或咳嗽,舌苔黄的,知道里面是热,麻杏石甘汤对应的就是热证,摸摸病人没有发烧现象,没有发烧感冒也没有不舒服,身有汗,这就是“麻杏石甘汤”证。
如果病人是无汗、大热的时候,就变成了“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就是来自于麻杏石甘汤加上桂枝、生姜、红枣,七味药组成了大青龙汤。大青龙汤证一定是“无汗”,有咳喘,有热有咳。当病人咳嗽气喘很厉害,舌苔黄的,身体无汗,身体疼痛还有发烧,这个时候用麻杏石甘汤就不对证,这个时候应该用“大青龙汤”主之。临床上到夏天天气一直热,病人就开始喘,我们就不用问了,直接“大青龙汤”开了,病就好了。
临床上有时候没有见到病人,根据病人描述的证状来开药,使用麻黄桂枝的时候,麻黄剂量是最高的,当没有看到病人,麻黄不敢开太多,或者是桂枝开得比麻黄多一点点,就是害怕万一开错药了怎么办,如果亲自看到病人的话,麻黄会加到很重剂量,没有见到病人麻黄会开少一点,桂枝开多一点。
本条条辩证状,病人如果被攻下了,要求不要再给桂枝汤了,比如说便秘攻下去后,肠胃的津液就伤到了,病人还有流汗现象,开桂枝汤一下去肠胃的津液就没有了,就是担心这个而已,其他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才会说“不可更行桂枝汤”,就是怕津液一伤再伤。
本来便秘已经很久了,当攻下去以后,张仲景说“急下存阴”,当攻下后大便清了出去,津液一回头,本来是燥渴的,嘴巴里津液、口水都回来了,这个时候得了桂枝汤证,我们还是可以给桂枝汤的,因为病人并没有伤到津液。本条条辩这里只是讲到,伤到津液的时候就要特别小心。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