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一方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

伤寒论

[组成]

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

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主治]

脾胃阳虚,手足不温,口不渴,烦躁吐逆;老年虚弱尿频,下半身常冷,咳唾痰稀,眩晕短气,脉沉无力;现用于胃脘痛、吐酸、肠鸣腹泄、胸背彻痛、眩晕、喘咳,经期腹痛属寒证者;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

[功效]

复阳气。

[现代应用]

1.以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清稀无味为特征的疾病。如小儿流涎、唾液分泌过多症、尿失禁、遗尿、腹泻、过敏性鼻炎、夜尿症、老年虚弱尿频、萎缩肾,劳淋、花粉症、鼻渊,口疮。

2.血证。如鼻衄、吐血、崩漏、咯血等。

3.其他疾病。如呕吐、吐酸、胃脘痛、眩晕、咳喘、肺气肿、肺不张、胃溃疡、消渴。

[加减用药]

若胃寒明显者,加附子、肉桂,以温暖阳气;

若呕吐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止呕;

若大便溏者,加扁豆、莲子肉,以健脾止泻等。

[临床应用]

1.伤寒:吕沧州治一妇伤寒,乃阴间阳,面赤,足踡而下痢,躁扰不得眠。论者有主寒、主温之不一,不能决。吕以紫雪、金匮理中丸进,徐以冰渍甘草干姜汤饮之,愈。且告之曰:下痢足踡,四逆证也,苟用常法,则上焦之热弥甚,今以紫雪折之,徐以甘辛以温里,此热因寒用也。众皆叹服。

2.寒证:本方治疗34例寒证(胃脘痛8例,吐酸2例,脘腹胀2例,

肠鸣腹泻1例,胸痛2例,眩晕13例,咳嗽2例,经来腹痛4例),均取效。认为中医所称寒证,实际上包含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病理生理现象;认为干姜辛辣,服后刺激口腔粘膜,可能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而起对抗副交感神经作用;甘草则对胃平滑肌有一定解痉作用,因而取效。

3.眩晕:何某某,男,80岁,农民。素患慢性支气管炎,年老体弱,卧床已半年,近出现头晕耳鸣,如坐舟车之中,觉物旋转,耳鸣如潮水,不能起床,不敢张目,同时伴咳嗽气急,咳唾涎沫和胸闷不适感。听诊右中下肺野有散在中小水泡音,曾用四环素、磺胺嘧啶、麻杏止咳糖浆等消炎止咳药无效;又用天麻钩藤饮、百合固金汤等加减方亦无效。眩晕日见加重,咳唾涎沫不止,思热饮,不欲食。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脉沉细。拟诊眩晕病,肺中虚冷,水气不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处方:炙甘草15g,炮姜12g,3剂。服1剂后,眩晕锐减,咳唾涎沫好转,服完2剂,能起床活动,3剂眩晕除,诸症基本消失,精神大振。

4.遗尿:刘某,30岁,小学教师。患遗尿证甚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以为肾气虚损。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不咳,唾涎,口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但补肾温脾之药,服之屡矣,所未服者唯肺耳。景岳云:“小便不禁,古方多用固涩,此亦治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盖水虽主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不然徒障狂澜,无益也”。本证病缘于肾,因知有温肺化水之治法。又甘草干姜汤证原有治遗尿之说,遂疏方:炙甘草8钱,干姜(炮透)3钱,1日2帖。3日后,尿遗大减,涎沫亦稀,再服5日而诸症尽除。

[点睛]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29)

2,肺瘘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道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金匮要略》第七篇第五条)

甘草四两(炙)、干姜;两(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往期精彩回顾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每日学一方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







































苯丁酸氮芥
白癫疯不治有危险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caoa.com/gccs/47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