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汤均可治水,临床应用如何

点击海报,加入学习

仲景阴阳脉法解读《伤寒杂病论》订阅课程试听节选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参考原文: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病:五苓散——阳盛为主兼阴盛为次,茯苓甘草汤——阴盛

脉:五苓散——右关最有力的太过脉兼左寸太过脉,茯苓甘草汤——左关太过脉

证:五苓散——小便不利、口渴,茯苓甘草汤——小便不利、无口渴

治:五苓散——苦寒下降法,茯苓甘草汤——辛温汗升法

解读:

这条原文涉及到两张经方,一张是五苓散,一张是茯苓甘草汤,也就是我们有人称之为苓桂姜甘汤。这两张方都是临床应用机会非常多的方,并且都是高效方,我们当然希望通过原文明确两张方的应用依据以及鉴别要点。

我们看这条原文,“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意思是,两个病人都有出汗多的症状,其中一个口渴,就可以用五苓散;另一个不口渴,就可以用茯苓甘草汤。从事临床的人都明白,如果仅仅靠这点依据,是很难作为应用依据的,比如,白虎加人参汤证就可以出现汗出而渴,自然仅有这两个症状,是很难界定为一定是用五苓散。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临床实际应用的依据。

之所以仲景要把这两张方放到一起说,是因为这两张方都能够治疗水饮证的病机,具体说是“心下”有水饮,就是胃里停了水饮。从临床当中看,两张方的方证都可以表现出小便不利的症状来。

具体应用这两张方,如果从方证的角度进行鉴别,可以参考更多相关的原文。

《伤寒论》条提示,五苓散证可以表现为“心下痞”,《伤寒论》条提示,茯苓甘草汤证表现为“心下悸”,“心下痞”和“心下悸”都属于自觉症状,实际临床当中,很难鉴别,患者很难说清楚胃这个地方到底是“满闷”还是“悸动”。

《伤寒论》72条原文告诉我们,五苓散的脉证表现为浮数,而茯苓甘草汤的脉证,原文未明示,所以仅从原文的角度,也难以作为鉴别点。

72条、条、条都提示,五苓散证表现为口渴,也正是如此,仲景专门补充了一个73条来强调,两张方通过是否有口渴的症状来鉴别。

但是,虽然如此,在临床当中操作起来,却有很大的实际困难,除非是口渴症状非常严重的患者,甚至是以口渴作为主诉的患者,我们询问患者是不是口渴?他们经常是一会说好像口渴,一会又说不口渴,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究竟到什么程度才叫口渴。如果临床中反复追问,患者往往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口渴还是不口渴,这很难作为我们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客观而准确的依据。

但是,如果我们运用仲景阴阳脉法,就可以客观而准确地诊断和鉴别出来。

病、脉、证、治,从脉证来看,五苓散的脉证特征表现为左手寸部太过脉兼右手关部太过脉,而茯苓甘草汤的脉证表现为左手关部太过脉,以右手关部是否存在超过正常脉搏跳动力量的太过脉,就可以清晰、客观而准确地鉴别出来,存在右关太过脉的就是五苓散证,没有右关太过脉的,就是茯苓甘草汤证。更简单的一个鉴别方法,左手寸关尺中最有力的脉的脉力大于右手寸关尺中最有力脉的脉力,就是茯苓甘草汤证;与此相反,右手大于左手者,就是五苓散证。

从病机分析的角度进行鉴别,五苓散证属于阳盛为主兼阴盛为次,茯苓甘草汤证属于阴盛。从总体主要病机看,五苓散证属于阳盛,而茯苓甘草汤证属于阴盛,两者是相反的。

从治法的角度看,这两张方虽然都可以治疗水饮证,但五苓散总体属于是向下利水,而茯苓甘草汤属于是向上芳香化湿,升散水饮。这两种治疗水饮的方法是不同的,五苓散总体属于苦寒降法,而茯苓甘草汤属于辛温升法,一升一降也是相反的。

在原文中,仲景提示五苓散的笼统脉证表现为“浮数”,这个认识是很客观的,但是我们在实际把握这个浮数脉时有许多实际困难,并且,究竟是左手浮数还是右手浮数?这其实代表着不同的病机和治疗方向,医圣仲景也并没有告诉我们。而结合我们实际验证出来的脉证来看,左手寸部的太过脉,确实属于浮脉,而右手关部的太过脉是最为有力的,也可以说,就是数脉,根据实际,如果我们非要用“浮数”脉来说清楚五苓散的脉证,就可以理解为左寸浮而右关数。由此也可见,我们的医圣张仲景确实是在脉证这个方向上发掘,但到了今天,仍旧属于一个没有完成的任务,一个重要的方向,我们用仲景阴阳脉法,就对这个方向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在这两张方中,以五苓散应用的机会最为广泛,那么,究竟五苓散治病的机理到底是什么,临床当中究竟应该怎样应用仲景阴阳脉法精准把握这张方的应用,我们将结合其他具体条文详细讲解。

此外,这里涉及到的茯苓甘草汤脉证表现为左关太过脉,而前面提到的苓桂术甘汤证,其病机也是心下有水饮,脉证也是左关太过脉,临床当中怎么鉴别?我们也会在涉及到的其他原文课程中详细讲解。

重磅订阅课

明明依照原文开方,结果疗效不尽人意?熟读伤寒原文,依然无法明晰仲景深意?每张经方治病的原理究竟是什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医生张仲景所说的那样“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呢?……

如果你想参悟以上问题,欢迎订阅古真书院最新课程《仲景阴阳脉法解读伤寒杂病论》。陈建国老师以《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时代的经典思维为本,立足于历史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直指中医最核心的阴阳理论。在仲景阴阳脉法的帮助下,共同领会“病脉证治”、“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的独特魅力。

限时优惠,仅剩最后2小时,点击海报立即入手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书中!

当当、京东、淘宝等各大电商平台均可购买!

精彩文章推荐:

重磅▏仲景阴阳脉法解读《伤寒杂病论》订阅课即将上线

直播回看▏全新经方重磅课程直播见面发布会,不容错过!(含课程试听)

第九期《仲景阴阳脉法》纯脉法培训班预报名

脉证经方线上学术研讨会

困扰千年的《伤寒杂病论》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通过道、法、术、器理解仲景阴阳脉法

医圣张仲景的心中非常重视什么?是经方的诊断,特别是脉诊

明确了脉证,开方时更有把握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摘自《仲景阴阳脉法解读伤寒杂病论》线上订阅课程,主讲人:陈建国。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caoa.com/gccs/10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