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我们ldquo误解rdqu

你听过“人中黄”、“人中白”吗,这些很奇葩的中药常作为一种“调侃”的词语被挂在嘴边,那么“人中黄”、“人中白”到底是什么呢,真的是人的粪便吗?其治病原理是什么呢?其与如今“火遍全球”的粪便移植又有何异同?

1.“人中黄”与“人中白”的“来历”

“人中黄”是甘草末置于竹筒内,于粪坑中浸渍一段时间后的制成品,其性寒凉,味甘、咸,归心、胃经,主要具有泻火解毒,清热凉血的作用。出现人中黄这一称谓较早的是宋代陈文中的《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一小儿痘出甚密,先四肢患毒脓溃而愈,后口患疳,涎蚀牙龈,先用大芜荑汤、活命饮各一剂,又用清胃散加犀角……搽人中黄而安”。人中黄未被现代药典所收录,现收载于《中华本草》哺乳类·人中黄。在历代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中,人中黄的称呼不尽相同,有“甘草黄”“甘中黄”等,其中记载的功效主要以清解热毒为主。

“人中白”又名粪霜、白秋霜、人尿白、尿干子,是人尿在器具中日久自然沉淀得到的灰白色固体物质。人中白性寒味咸,入肝、脾、肾、膀胱经。《日华子》记载:“人中白止吐血、鼻洪、赢瘦、渴疾”。《名医别录》云人中白可治疗鼻衄、汤火灼疮。中药望闻问切理论指出中药五色“青、赤、黄、白、黑”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白色药物大多入肺经,此种药物多具有泻火消肿、排脓之效,人中白即具有清热泻火的效果。咸味药入肾经,“人中白”具有泻火滋肾阴的功效。中药望闻问切理论还指出,触之有寒凉感、质重的药物味多酸涩、苦、咸且具沉降之性,多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等功效。人中白即具有泻火解毒、凉血祛瘀之效。

2.“人中黄”与“人中白”的药性功效

《本草纲目》云:“热病发狂……加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下”。《本草备要》云:“甘寒入胃……痘疮血热,黑陷不起”。《本草从新》云:“甘寒入胃,清痰火,消食积……用竹筒刮去青皮”。《本草撮要》云:“味甘寒,入手足阳明经……痘疮非紫黑干枯,均禁”。《本草害利》云:“苦寒入心(一作胃),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阳毒发狂,清痘疮血热,解百毒,敷疔肿”。由上述可知,“人中黄”性寒,入胃经,常用于治疗天行热、瘟毒、疫戾、痰火、痘疹等疾病,主治与金汁大抵相同,均用于温病可泄实热骨蒸,唯一不同之处在于,“人中黄”可以消食清痰火热毒,但是脾胃虚寒,伤寒瘟疫,不是阳明实热者不可用,疮痘不是火热之邪引发,不可轻用,如果其力不够,可加佐药服之。药物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决定其药理作用。“人中黄”虽由甘草炮制加工而成,但是,“人中黄”与甘草的指纹图谱有着明显的差别,这表明由甘草加工成人中黄时甘草中化学成分的质和量发生了变化,故二者的临床功效不同。关于“人中黄”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人中白”主含磷酸钙、尿酸钙、草酸钙、碳酸钙、氧化钙及微量激素,亦含Ca、Mg、Na、K等无机元素及Fe、Cr、Mn、Ni、Se、Cu、Co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它们与其功效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关联,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人中白”味咸性寒,具有清热、降火、消瘀之功能,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劳热、肺痿、咽喉及口腔生疮、诸窍出血、肌肤汗血、牙疳等症,为双料喉风散的主要原料之一。

古代医家常将“人中黄”和“人中白”一起使用,取其清热降火解毒之效,治疗口舌生疮、牙龈红肿热痛等疾病。

3.“人中黄”与“人中白”与粪便移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体粪便中药的研究更为深入、透彻,粪便类中药的使用范围得以扩大、剂型更加全面,疗效也有所提高。通过粪便菌群移植来调节人体肠道菌群便是现代科技治疗人体疾病的一个新颖的研究方向。人体消化系统产生疾病多与体内肠道菌群紊乱有关,肠道菌群是指寄居在人体胃肠道内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菌群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维持着人体胃肠道的平衡。肠道菌群对于人体免疫机制的调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菌群受到破坏,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便被打破,就会产生许多肠道疾病,如便秘、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肥胖等等,且这些疾病常常治疗棘手,人体的肠道环境也很难恢复正常。

粪便菌群移植技术很早便有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相关报道,但未进行深入研究,近年来,粪便菌群移植逐渐受到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caoa.com/gcly/8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