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的号怎么挂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498655.html
神外资讯专栏,每周发布一篇精选文章,今天刊登的是,由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王建涛、王彬、阚志生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年第三期“临床论著”上发表的“基因指导华法林相关颅内出血术后重启抗凝的临床观察”,欢迎阅读。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年杂志预定开始啦!
基因指导华法林相关颅内出血术后重启抗凝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C9(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1(VKORC1)基因型在华法林相关颅内出血(WICH)术后患者重启抗凝中的作用。
方法
前瞻性纳入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年5月至年1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WICH的汉族患者28例,所有患者于颅内出血术后14d重启华法林治疗。按照是否接受基因检测,分为基因组(12例)和对照组(16例)。基因组根据患者的CYP2C9和VKORC1基因型,计算华法林初始剂量;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方法,初始华法林剂量为3mg/d。两组均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用量(INR目标值为1.8~2.4)。随访3个月(91d),对比两组INR达到目标值所需的时间、INR达目标值持续的时间在91d中所占的百分比(达标时间百分比)及颅内外出血或缺血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
28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基因组9例,对照组12例。基因组中,8例基因型为CYP2C9CC/AA+VKORClAA,1例为CYP2C9CC/AA+VKORClGA。基因组和对照组INR达到目标值所需时间分别为(7.0±3.2)d、(12.0±5.9)d,INR达标时间百分比分别为(76±13)%、(56±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P=0.)。对照组再发硬膜下血肿2例,无缺血事件发生;基因组无一例发生出血和缺血事件,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结论
与传统抗凝比较,采用基于个体化基因型指导的WICH术后重启华法林治疗模式,INR达标时间短、在达标范围时间更久,安全有效。
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在肝脏内的活性,预防心房颤动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1]。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初始阶段,不恰当的用量可能导致华法林相关颅内出血(warfarin-associatedintracranialhemorr-hage,WICH),发生率为0.4%~0.8%[2]。WICH术后,对需要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重启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时机尚不十分清楚[3]。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出,细胞色素PC9(CYP2C9)和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1(VKORC1)基因型可能有助于确定华法林的最佳初始用药剂量[4],随后提出CYP2C9和VKORC1基因型不同组合的患者初始用药范围的建议[5]。临床药物遗传学实施联盟也发布了华法林剂量指南[6],建议确定成人初始华法林剂量时使用药物遗传学检验。我们此次研究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WICH并行手术治疗后需重启华法林抗凝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以CYP2C9和VKORCl的基因型来确定华法林的重启剂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前瞻性纳入年5月至年1月于首都医科医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因WICH住院手术的汉族患者28例,所有患者于颅脑术后14d重新开始华法林治疗。
入选标准:
(1)年龄≥18岁;
(2)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患者,颅内出血术后,需继续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为1.8~2.4[7];
(3)无出血性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史;
(4)随访3个月。
排除标准:
(1)正在服用华法林的患者;
(2)妊娠或哺乳期;
(3)有严重精神疾病;
(4)凝血功能异常;
(5)联合应用胺碘酮、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或利福平的患者。
共纳入28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为39~78岁,平均(52.7±13.1)岁。硬膜下血肿13例,脑内出血9例,脑室出血6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14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环成形术6例。有9例(32.1%)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平稳。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标本采集及基因检测:晨起空腹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置于枸橼酸抗凝管中,用于检测INR和CYP2C9、VKORC1的基因型,具体参照文献[8]。
3.分组及给药方法:按照患者是否接受基因检测的意愿,分为个性化基因组(基因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华法林钠片(规格3mg/片;芬兰,OrionCorporation)。基因组: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年龄、性别、种族、身高、体质量、合并用药等,将基因组患者的信息输入国际华法林遗传药理学联盟的权威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