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离不开阴阳气血等概念,而讲到病理变化的时候,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属于常规症状。然而,在常规的中医辨证体系中,却有些脏腑没有气虚证,比如肝气虚证,一般的教材上并没有肝气虚证,为什么呢?都以“肝阴肝血常不足,肝气肝阳常有余”为由,一致认为病理上常偏于肝阴血之不足,而忽略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病理情况下,真的没有肝气虚吗?实际上,在病理情况下,既有肝体不足之血虚,也有肝用不及之气虚,所以,肝气虚证是普遍和客观存在的。近代中医第一人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介绍了他治肝气虚证的临床经验,原文是这样的:“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理气之品,服之复杯即见效验,彼谓肝虚无补法者,原非见道之言也。”这充分说明,肝气虚证在临床实践中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讲肝气有余,而忽略了肝气不足,这显然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肝气虚证形成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知道,肝气是肝的正常生理功能,对于疏泄功能起着很大作用,可以运行周身、动而不已;而肝又主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这里也有气的固摄作用的功劳;肝气外荣筋脉,对人体肢体运动有着调节作用;肝气通于目,目受肝之气血而能视万物而辨五色。这些都是肝气的功能,大多以“动”为特点,动而过度,必然会损耗而虚。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运动过度,筋必疲极。”所以肝气虚证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对于肝气虚的病因除了上述情况外,还有酒色过度、暴病久病、年老体弱、用药不当等皆可损耗肝气,形成肝气虚证。那么,肝气虚证究竟有什么样的症状呢?陈家旭[1]认为肝气虚证临床诊断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具备气虚证表现,如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体胖或有齿印、脉虚无力等;(2)情绪及思维活动的改变,如抑郁不快或烦躁不安、思维迟钝、多梦善恐等;(3)肝经循行部位出现不适,如胸胁满闷、喜引太息、少腹坠胀等;(4)女性可出现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除了这些症状之外,王菲菲[2]认为,肝气虚证还具有肝失疏泄、情志不调的症状,如抑郁不快、胆怯、烦躁不安甚则惊恐,多疑善感,失眠多梦等;并且还有肝气虚弱、肾失封藏的症状,如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等表现。但综合来看,肝气虚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呢?一般来讲,肝气虚证当以胁肋虚闷或坠胀,精神扰郁、胆怯,视物不清,或眼前幻影,四肢麻木或痿弱无力为主证,并伴有倦怠乏力,自汗,懒言声低,内脏下垂,面色青黄,舌质淡白,脉沉弱而弦等症状。当然,这里有一些症状类似于脾气虚证(比如内脏下垂、倦怠乏力等),而在临床中,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的确有些类似的地方,临床中也常常将肝气虚证误作脾气虚证进行辨治。肝气虚证应该如何治疗呢?《证治准绳》中记载的滑伯仁方补肝散,不仅是调理肝气虚证的代表方,同时也是调理肝血虚证的代表方。那么,这个补肝散究竟由哪些中药组成呢?据记载,全方由山茱萸、当归、五味子、山药、黄芪、川芎、木瓜各15克,熟地黄、白术各3克,独活、酸枣仁各12克组成。张锡纯在治疗肝气虚证以黄芪为主药,并佐以理气之药。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方子,但赵一峰[3]却在张锡纯的启发下,针对肝气虚的病机,自拟升补肝气汤论治肝气虚证,取得较好的疗效。那么,升补肝气汤究竟由哪些药物组成呢?全方由生黄芪20克,升麻5克,柴胡5克,桔梗5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0克、生麦芽15克,桂枝5克,甘草6克。总体来说,从脏腑辨证的理论出发,五脏之中的任何一脏都存在气虚证,而且肝气虚证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肝气始衰”及“肝气虚则梦见茵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只不过这点零星记载,并未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而中医教材中也一直未提肝气虚的辨证理论,所以肝气虚证也因此石沉大海,从此埋藏多年。然而,真金终究不怕烈火炼,肝气虚证也在近年来终于得见天日,而在临床中也终于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认可。参考文献[1]陈家旭.试述肝气虚证的诊断与鉴别.中医药研究[J].,(6):11-12.[2]王菲菲,马健.肝气虚及其证治探析.山东中医杂志[J].,27(5):-.[3]赵一峰.浅谈肝气虚证治.中医研究[J].,8(1):35-38.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