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蔬菜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年)为了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产品)”目标,提高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水平,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据省、市蔬菜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景泰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蔬菜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助农增收的重点产业来抓,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技术服务、企业引领、大户带动等措施,使该产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实现了蔬菜种植区贫困户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
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占全县总播面积6%,产量约14万吨,产值2.24亿元以上。其中:露地蔬菜种植面积3.15万亩,设施面积0.35万亩(日光温室面积0.3万亩,塑料拱棚面积0.05万亩)。蔬菜产区覆盖11个乡镇81个村7个农场户贫困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蔬菜人均增收元。
二、产业特点
(一)区位优势明显。我县交通便利,境内有横穿全县的包兰铁路,还有营双高速、省道线和线,以及通往全县各乡(镇)的公路,交通条件便利,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二)政府扶持加大,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省上每年整合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了集约化育苗、高原夏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小区建设,我县结合省市补助标准,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和牛羊蔬菜发展基金向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户倾斜,给予贷款和现金补助。重点产区农民蔬菜纯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三)环境优势显著。景泰县境内及周边没有大型污染企业,空气新鲜,地势平坦开阔、土质优良,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水利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蔬菜品质好,深受客户青睐。
(四)技术优势成熟。一是我县与甘农大、省农科院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有强大的技术支撑;二是通过多年的蔬菜发展,在我县形成了一批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能保证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三是我县有悠久的种菜历史,广大菜农有丰富的种菜经验。
(五)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兰白经济圈的建立,将会给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带动农民增收,特别是贫困户增收潜力巨大。
三、制约因素
一是总体规模较小。尽管近年来蔬菜在我县发展较早,但总体规模较小,农民群众发展蔬菜的积极性不高,务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以至于发展不前。二是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劳动者技能培训需加强。分散经营模式占主导地位,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中经营模式发展缓慢,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低,蔬菜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设施装备水平较低,蔬菜加工贮藏能力不足。设施建造标准不高,轻简化机械化装备程度低;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低;蔬菜保鲜贮藏能力弱,冷链贮运链条不配套,精深加工企业少。四是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带动。我县目前进行蔬菜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不足,蔬菜商品化处理率较低,形不成品牌优势。五是优质苗短缺。蔬菜集约化育苗普及率较低,缺乏现代化集约育苗企业。
四、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较年增加1.5万亩,产量约20万吨,产值3.2亿元以上。其中:露地蔬菜种植面积4.55万亩,设施面积0.45万亩(日光温室面积0.35万亩,塑料拱棚面积0.1万亩);蔬菜产区覆盖11个乡镇85个村7个农场户贫困户,带动贫困户通过蔬菜产业人均增收元。
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7万亩,较年增加2万亩,产量约28万吨,产值4.48亿元以上。其中:露地蔬菜种植面积6.45万亩,设施面积0.55万亩(日光温室面积0.4万亩,塑料拱棚面积0.15万亩)。蔬菜产区覆盖11个乡镇85个村7个农场户贫困户,带动贫困户通过蔬菜产业人均增收元。
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较9年增加3万亩,产量约40万吨,产值6.4亿元以上。其中:露地蔬菜面积9万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万亩(日光温室面积0.5万亩,塑料拱棚面积0.5万亩)。蔬菜产区覆盖11个乡镇85个村7个农场户贫困户,带动贫困户通过蔬菜产业人均增收元。
经过3年的努力,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科技支撑水平高、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产品特色鲜明的景泰蔬菜产区,实现蔬菜规模稳步增长,产量大幅提高,增收效益明显,冷链贮运链条配套完善,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企业快速发展,蔬菜贮藏保鲜能力达到30%以上,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明显提升,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把我县打造成兰白经济区富有竞争力的“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二)产业布局
经过三年发展逐步形成覆盖全县11个乡镇85个村7个农场的四大特色蔬菜产业带,分别为:以沿黄灌区五佛乡以及城郊一条山镇、芦阳镇为主的设施蔬菜产业带;以景电二期红水镇、漫水滩乡、上沙沃镇为主的洋葱产业带;以草窝滩镇、芦阳镇为主的番茄、辣椒产业带;以高海拔二阴地区正路镇、寺滩乡为主的高原夏菜及小金瓜产业带。
(三)主要任务
在基本稳定种植规模的前提下,主要通过提升蔬菜产品品质,生产绿色有机蔬菜,完善蔬菜产业利益联合机制,提高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品牌化生产经营水平,实现对贫困农户的增收带动作用。
1.培育新型蔬菜产业经营主体。通过组织引导,实现全县贫困村特色蔬菜产业合作社全覆盖;鼓励贫困户以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形式参与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以土地经营权、财政量化到户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合作社;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在坚持订单收购、保护价收购、最低利润返还等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经营主体通过股份、服务、保底分红等开展合作经营。对有效带动贫困户达到一定数量的经营主体给予适当奖励,让贫困户共享发展收益。
2.蔬菜集约化种苗繁育场建设。在芦阳镇、五佛乡、草窝滩镇等为核心的3个乡镇建设种苗繁育基地,每个基地年繁育优质种苗万株以上,重点扶持发展以高标准日光温室育苗为载体的育苗模式,配套自动化精量播种机、遮阳降温、防寒保温、通风换气、水肥一体、育苗床架、催芽室、补光灯等设施设备和种苗运输车辆,带动周边其他乡镇的贫困村户,发展蔬菜产业。
3.高原夏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建设。以草窝滩镇、芦阳镇、喜泉镇、一条山镇等乡镇为主产区,发展番茄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以草窝滩镇、芦阳镇、一条山镇等乡镇为主产区,发展辣椒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以红水镇、漫水滩乡、上沙沃镇等乡镇为主产区,发展洋葱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以正路镇、寺滩乡等乡镇为主产区,发展娃娃菜、甘蓝等高原夏菜和小金瓜生产基地。按照蔬菜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五化”、“六统一”的要求,努力打造核心种植示范区,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或企业建基地经营的方式,建设有一定规模的优质蔬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
4.设施蔬菜规模化基地建设。以五佛乡、草窝滩镇、芦阳镇、喜泉镇、一条山镇、红水镇等乡镇为主产区,发展日光温室和钢架大棚规模化生产基地。推广设施高标准轻简化建造模式和集成配套生产技术,加快推广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着力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重点推广“全钢架装配式新型日光温室”、高标准全钢骨架塑料大棚和砖墙无立柱通用型节能日光温室。新建日光温室基地全部配备自动卷帘机、保温被、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补光灯等轻简化生产设备;新建塑料大棚小区全部采用全钢骨架搭建,推广多层覆盖栽培模式,进一步提高春提早和秋延后生产能力,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5.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争创绿色高产高效蔬菜示范县。在有条件的蔬菜生产基地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示范创建活动,鼓励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力争到年蔬菜优势主产区化肥用量减少20%。
6.蔬菜贮藏保鲜及营销体系建设。以五佛乡、草窝滩镇、芦阳镇、喜泉镇、一条山镇、红水镇、漫水滩乡、上沙沃镇等为主的8个蔬菜主产乡镇,组织能人大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条件的组建联合社,引导贫困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产地初加工,积极联系县外蔬菜经销商和销售市场,按生产规模和商品化处理需求,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以及清洗、分级、包装等设备,增强市场调剂能力。加强蔬菜冷藏、冷运、冷销等“冷链”建设;加大蔬菜保鲜库建设,实现周年供应、均衡市场、稳定价格。鼓励蔬菜专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销售,推进农企对接、农超对接,与各类超市、企业直接签订订单、合同,以市场需求引导蔬菜生产,以销定产;借助电商、网购等平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