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别名:甜草、甜根子等。豆科、多年生草本,气微,味甜而特殊。是一种补益中草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个处方,其中有甘草的就占到个;南北朝时,名医陶弘景称它为:“众药之王”;因其药力深厚,还被人称为药材界的“国老”。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甘草进行了经典性的总结:甘草以根茎入药,既能调和诸药,又能补气和中、泻火解毒、强筋健骨,主治脾胃虚弱、咳嗽多痰、咽痛、痈疽肿痛、小儿胎毒等症。
学者研究还发现,甘草能起抗溃疡、抗炎症、降血压、中枢抑制、镇疼甚至抗肿瘤的作用。
甘草与其它药材配伍还能发挥更多的作用,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甘草与生姜、人参等配伍,缓解心律不齐
炙甘草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药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现代认为,炙甘草汤,对心脏瓣膜症、心律不整、心内膜炎、贫血、交感神经紧张症、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病症有很好的功效。
甘草与小麦、大枣组成的甘麦大枣汤,缓解失眠
甘麦大枣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原文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原文组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服。”其药味简洁,疗效显著。因其成方年代久远,组方简单,药不似药,有些人对其功效存疑。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它是一张验、便、廉的好方子。
甘麦大枣汤有养心安神、补脾和中之疗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甘麦大枣汤另有抗惊厥作用,可调整神经活动,缓和神经紧张。
甘草与干姜组成甘草干姜汤,对于虚寒型“肺痿”有很好功效
甘草干姜汤见载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处所载剂量一致,均为炙甘草4两、干姜2两。在《伤寒论》第29条,本方用于治疗伤寒挟虚误汗,致阴阳两伤者,急用本方辛甘化阳,先复中焦阳气;在《金匮要略》篇中,用本方治疗虚寒肺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