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的患者服药方式不正确服药时,饮水

疾病治疗怎样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答案很简单

正确服用药物

然而一份调查资料却显示

有45%的患者存在着服药方式不正确的情况

影响了疗效

其中,服药时不能正确饮水

就是影响因素之一

服药时应当如何饮水呢?

这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有关

1

服用大多数药物

一般情况下,患者服药前应当先喝一口水湿润下咽喉部,服药后再饮用一定量的水,有利于药物的运输、崩解、分布和吸收,更好地发挥疗效。

2

服用部分药物宜多饮水

解热镇痛药

一方面多数解热镇痛药(例如阿司匹林)对胃有一定的刺激,需多饮水稀释其在消化道的浓度;

另一方面患者服药退烧后可因大量出汗而造成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也应当多饮水进行补充。部分抗菌消炎药物(例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庆大霉素等),其代谢产物对肾脏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可在尿中析出结晶,引起泌尿系统损伤。

服用此类药物必须多饮水稀释其在尿液的浓度,加速其排泄。

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

如四环素类药物等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不论剂型如何,均要加大送服的水量,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

胶囊包装药物

因为不喝水,胶囊只能依靠体液来溶解,而且胶囊易粘附在胃壁上,溶化的药物不能均匀地散开,只能集中于胃的某一部位,导致局部浓度过高,刺激胃黏膜,而且不能迅速形成一定的浓度,无法起到治疗作用。所以,服用胶囊剂尤其应注意多喝水。

服用中药冲剂

中药冲剂是在中医汤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用水冲开后即相当于煎好的汤剂,所以我们需要参照煎制汤药的方法。煎药时,每付中药煎两次,每次煎约mL左右,混在一起分两次服下。所以,饮用中药冲剂每次用一杯水约mL就可以了。

3

不宜用热水送服的药物

用50~60℃以上的热水服药,部分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疗效。

助消化类

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指出:“胃蛋白酶遇热不稳定,70摄氏度以上即失效。”

维生素类

例如其中的维生素C不稳定,遇热后易被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

活疫苗

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含活性菌类

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合生元(儿童益生菌冲剂)含有嗜酸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此外,酵母片、丽珠肠乐等药物均含有用于防病治病的活性菌。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

清热类中成药

中医认为,对燥热之证,如发烧、上火等,应采用清热之剂治疗,此时不宜用热水送服。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效力。

4

不宜用水送服的药物

并不是所有药服用时都需要多喝水。有些药物因其特殊的起效方式,服用时不仅不能多喝水,甚至不能喝水,否则会降低药效,失去治疗作用。

下面这些药物服用时不宜多喝水:

急性冠心病类药物

治疗突发性心脏疾病最常用的急救药物。如:硝酸脂类药物(包括硝酸甘油、消心痛等)就不能用水送服,而必须是含服。

胃药

某些治疗胃溃疡的药物,这类药物多被制成混悬剂,进入胃后变成无数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像粉末一样覆盖在受损的胃黏膜上,这样胃黏膜才能免于胃酸侵蚀,慢慢长出新的组织,并恢复其原有功能。服用这类药物时,如果喝水多反而会稀释药物,使覆盖在受损胃黏膜上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变薄,从而失去治疗作用。

此外,服这类药后半小时内也不要喝水,因为短时间内大量喝水,同样会把刚刚形成的保护膜冲掉,使受损胃黏膜重新暴露在有腐蚀性的胃酸中。

止咳药

常见的例如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蜜炼川贝枇杷膏等药物质地较为黏稠,服用后药物会黏附在咽部,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起到消炎止咳作用。如果喝过多的水,会把咽部药物的有效成分冲掉,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影响药效发挥。如果觉得口干,应在服药半小时后再喝水。

苦味健胃剂

这一类药品(如复方龙胆酊)往往利用其苦味,通过舌头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促进胃液分泌来增进食欲,故不宜多喝水,以免冲淡苦味而影响药效。

选对了药

还要正确服药

才能有效治疗疾病

小伙伴们要记牢噢~

来源:江苏省饮料工业协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caoa.com/gcgx/6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