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辽阔的土地上,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叫-沙井子。沙井子位于天山南麓平原的茫茫戈壁沙滩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我和我的八十多个同乡,一群有志青年,参军来到这里,担负起了保家卫国的使命。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底,我们从家乡出发,经过九天九夜的旅途,经历了乘轮船、乘火车(闷罐车),坐汽车等交通工具,一路跋山涉水,跨长江,过黄河,翻越天山。一九七五年元月五日来到这里。在这里,我们经历了三个月的新兵集中训练,包括:纪律条例、内务条例的学习和队列条例的学习训练。被分配担任雷达操纵员和电台报务员的还要接受半年的电工无线电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然后才被分配到各个连队。
沙井子,本来是一片渺无人烟的戈壁滩,由于国防建设的需要,才在这里驻扎了我们这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七一六五部队(空军雷达兵第四十八团)。这里没有自然水源,降雨量很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在部队没有进驻之前,这里一颗树都没有,草都很难生长,但是,有一种植物在这里生长得很好,它就是人们都比较熟悉的一种中药材-《甘草》。
我们在进行新兵集中训练的时候就住在后来作为团卫生队营房用一座平房里,那时候房子是刚建起来的毛坯房,各房间的门都还没有安装。营房后面就是一片戈壁滩,(后来在这里修建了团技术处修理所大院)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一根根像树根一样的“柴火”,一部分露出地面,还有一部分埋在地下,有点像南方的木著,但又不是木著。折断后断面呈黄色,拿到鼻子上一闻,一股熟悉的甘草味道。后来一打听才知道确实是甘草,于是我们就折了几小段洗干净后放到烧水壶里煮,煮出来的水黄黄的,喝起来还很甜,喝过后嘴里和喉龙还有一股清凉的味道,从这以后我们在新兵连训练的时候就经常煮甘草水喝。 沙井子的甘草,完全是自然野生的,长势很好,最长的有一米多长,最大的有手腕那么粗,而且很多,连队曾经组织我们新兵去采挖过,说是采挖实际就是直接用手去拔,不用采挖工具,一上午我们每个人能采回来几十斤重的一大捆回来。
由于有了盛产甘草这个自然条件,部队领导也是因地制宜,利用这个特有的自然资源,组织部队干部的随军家属就地取材,办起了“沙井子甘草加工厂”。既能解决部分随军家属就业问题,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据说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工厂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先进的设备,只是土法上马,由工人们去把甘草采挖回来,洗干净后打碎,然后放到大铁锅里进行熬制,变成甘草糕,凝固后切成块,包装后卖给制药厂了,制药厂以它为原料,制成甘草药片或者其他产品。
据资料介绍,甘草具有补气健脾、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和抗炎、抗病毒、抗过敏的作用。平常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的中药方中,都包含有甘草的成分,所以有了甘草能调和诸药的说法。最近还在电视上看到报道,甘草干姜汤,可用于预防新冠肺炎,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保护医护人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沙井子甘草加工厂生产的甘草糕,由于所使用的原料甘草是生长在干旱的地理环境下,含水量相对要少,药用成份要比其他地方的高,所以质量相对更好,如果往一杯开水里放上一块一立方厘米大的甘草糕,整杯水都会变成黄灿灿的,喝起来甘甜可口。但是,甘草糕还不能算是成品药,只能算是半成品。据了解,当时是卖给新疆的一些制药厂,但是由于知名度太低,销路并不是很好。听说也曾经想打开内地市场,派人带着样品到内地推销,但是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通讯落后,信息不通,等原因没能打开内地的销路。
沙井子,虽然没有自然水源,降雨量稀少,气候干旱,但这里的沙质土壤非常松软,冬天被大雪覆盖,寒冷的天气把土壤都冻起来了,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冰雪融化,此时的土地还是很潮湿的,这就具备了植物生长的条件,加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可能这就是这里的甘草生长得这么好的原因吧。 在部队没有进驻沙井子之前,由于没有地表水源,这里除了甘草外,只有骆驼刺和矮小的红柳树能顽强地生长。然而,这里的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部队进驻后,打了一口深井,修了水渠,把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抽上来,解决了人员生活用水问题和营房建设用水问题,甚至营区绿化,种树,种花种草都是用地下水。后来各单位还开荒种菜,许多随军家属都自发开荒种菜。由于土质好,加上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阳光充足,对植物生长很有利,加上有了水,种的蔬菜、瓜果生长都很快,长势都很好。辣椒,茄子,蕃茄黄瓜挂果率都很高,吃起来口感也很好,尤其是蕃茄,有的家属吃不完还把它做成蕃茄酱以备淡季时吃。
在营区内,水渠所到之处都可以搞绿化。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种下的白杨树苗,几年时间就能长到比营房还高,不到十年时间,原来的茫茫戈壁滩上,呈现出了一块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瓜果飘香的绿洲。后来团里还成立了生产队,开荒种了几十亩水稻,也获得了丰收。在戈壁滩上种水稻,并且获得丰收,我看也算一个奇迹了。营区设施也在不断完善,道路变成了柏油路,铺设了水泥广场,盖起了电影院,修建了蓝球场,办起了军人服务社,还有了子弟小学。这就是我们的军营,这就是我们部队在完成作战训练任务后,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起来的美丽的军营。
让我觉得遗憾的是,一九八五年,我们不得不离开这可爱的地方。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部队也在改革整顿、缩编,加上国家核武器试验的基本成熟,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基本完成,我们这支部队被列入了撤编的行列,从那时起,人去房空,沙井子没有了军号声,没有了整齐的脚步声,没有了嘹亮的军歌声,更没有了“嘀嘀哒,嘀嘀哒”发报声,她那绿树成荫的容颜也逐渐退去!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也都由当年的小伙子变成了老人,近几年来,不断有当年的战友回到到沙井子旧地重游,并拍摄了一些照片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