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瘀血汤《金匮要略》
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1],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金匮产后:6)
下瘀血汤方
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 蛰虫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注释:
[1]干血著脐下:即产后瘀血恶露凝结胞宫。干血,瘀血日久之谓;著,凝着;脐下,指脐下胞宫内。
下瘀血汤破血逐瘀。方中大黄荡逐瘀血,推陈致新;桃仁润燥活血化瘀,祛瘀生新;蛰虫逐瘀破结,搜剔经脉瘀阻,续绝创伤。此三味药破血逐瘀之力甚猛,故炼蜜和丸,缓其峻猛之性,并能达润下干血之功。
上三味药,研细末,炼蜜和丸,服药时,用酒煎一丸药,一顿服下,可行药势,增强活血逐瘀之力。服后若下血如猪肝者,为药后有效反应。此方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下瘀血汤治妇人产后腹痛,瘀血内结证。症见产后小腹疼痛,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亦治经水不利。
本证为产后干血凝著脐下胞宫。产后腹痛,用枳实芍药散而病未愈,是药不胜病。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为产后瘀血恶露凝结,日久不去,瘀而化热,热灼血干,则成为干血。干血结滞停留胞宫,故小腹疼痛如刺,痛点固定,拒按,按之有硬块,舌质暗或有瘀点。治宜破血逐瘀,方用下瘀血汤。
若妇人平时经水不利,瘀血内结,致经水闭阻不通者,亦可用下瘀血汤破血逐瘀以调经。
治疗产后腹痛方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枳实芍药散、下瘀血汤,临证可相机应用。下瘀血汤治产后瘀血内结腹痛,临证若伴气滞者,可与枳实芍药散合方化裁;若腹痛甚者,加白芍、延胡索、五灵脂等;若瘀血重者,加川芎、赤芍、苏木、益母草等。临床用本方治疗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尽、产后胎盘残留、产后宫缩不良、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肌瘤、冠心病心绞痛、肝硬化、跌打损伤等疾病。
张谷才医案:石姓,女,37岁。产后两日,胞衣不下,腹中冷痛,形寒怕冷,脉象弦迟,舌淡苔白。一医认为瘀血内阻,用抵当汤破血下衣,胞衣不下;一医认为气血亏虚,用八珍汤扶正下衣,少腹胀痛更重。殊不知病因乃客寒外侵,血凝瘀阻,单用破瘀或纯用扶正,都不能下其胞衣。因为寒凝瘀阻,非温阳其寒不解,非下瘀其胞不下。所以用四逆汤温阳祛寒,下瘀血汤活血化瘀,处方:
大黄10g,桃仁10g,蛰虫8g,附子6g,干姜3g,甘草4g,艾叶5g。
每日服两剂,胞衣即下,诸症消失。后用生化汤调治。[张谷才.从金匮方来谈瘀血的证治.辽宁中医杂志,,(8):13.]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经方观止》
作者:张建荣,编辑整理/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