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组方为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甘草泻心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亦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10条:“狐惑之为病,……甘草泻心汤主之。”此方是治疗伤寒误治而致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痞证的代表方之一。医院毛喆医师一起来了解一下甘草泻心汤适用诸证:
1、素体胃虚或下后更虚之证
《伤寒论》中提出伤寒中风,表证未解,不应下而反下之,导致胃中空虚。柯琴在《伤寒附翼》中云,“伤寒中风,初无下症,下之,……其人胃气素虚可知”。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中提出,“本方证(甘草泻心汤证)本系胃弛缓有水停人,患伤寒中风,有表证时,医误下之,胃肠俱益衰弱,内陷热毒乘而发也”。以上均表明甘草泻心汤证可出现于素体胃虚者。在阐述病机时,江部洋一郎在《经方医学》提出,“反复误下致使胃气虚,胃的守胃机能衰弱,胃中所生之饮上逆心下,……胃的守胃机能衰弱,胃气过度向胸上冲,……”。邵根仙在《伤寒指掌》中评论说,“医者不识是虚,以为结热未尽,而复误下之,是已虚而益虚也,虚则胃不化而邪上逆,痞满更加矣”,明确提出甘草泻心汤证应用于“已虚而益虚”之证。
2、痞、硬、满之证
心下痞硬而满,指出甘草泻心汤证病位在心下。在《中医临证处方入门》中提出,这种心下痞可以是自觉心下部有紧张感、痞感、苦重感,或者是他觉有腹壁紧张。甘草泻心汤泻心下之痞满硬,吴谦在《伤寒心法要诀》指出,甘草泻心汤之痞为虚热客气上逆之痞;李中梓在《伤寒括要》中认为,“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满”;柯琴的《伤寒论注》中亦有“痞为虚痞,硬为虚硬,满为虚满”的评注。这些从侧面论述了甘草泻心汤证偏属虚证的特点。
3、下利、腹鸣之证
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有云:“谷不化者,食物不消化也。因胃肠衰弱,与下痢频数,无暇消化也,其被排泄者,与下利清谷异。腹中雷鸣者,胃肠内水汽鸣走,由于热毒激动水毒也。”认为胃虚水停,热毒激动水毒,导致“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胃弱不能转运,故水谷不得化,留滞于腹中,作响而雷鸣也”。丹波元简在《伤寒论辑义》中强调了胃虚夹邪是甘草泻心汤证应用的病因病机。“腹中雷鸣,误下则胃阳已伤,中焦虚冷,气滞不得流行,脾弱不能转运,欲通而不得,故但留滞于腹中作响而已”,钱天来在《伤寒溯源论》中进一步阐述了下利腹鸣是由于脾损胃虚所导致。
4、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证
《内经》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在《经方医学》中认为,“胃的守胃机能衰弱,胃气过度向胸上冲,胸中有热,无形之热导致心烦”,明确提出了本方证是因误下使胃虚,导致了干呕及心烦不安。喻昌曰:“下利完谷,腹鸣呕烦,皆误下而胃中空虚之故也。”进一步揭示了胃虚是出现干呕心烦不得安的原因。
5、狐惑之证
在《经方医学》中详尽描述了狐惑之证的病机和表现:胃饮停留于心下,心下之饮胸、膈、心下有热的情况下形成湿热,湿热游溢于肌部,流注于咽喉则发为“惑”;流注于前阴、后阴的肌部则发为“狐”。胃气不和导致守胃机能衰弱,胃气过度上升至面部则“面目乍赤”;携心下之饮一同上升则“乍黑”;相反,被胸、膈、心下之饮阻碍,胃气不得达于颜面则“乍白”。李彣在《金匮要略广注》中有注解:“狐惑是伤寒遗热所致,故乃状如伤寒也。……喉、肛与前阴皆关窍所通,津液滋润之处,……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是内热而胃气不和,故有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之证……”表明甘草泻心汤适合应用于胃虚夹邪之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