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有“五脏六腑皆享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之论,说明“胃气”的充沛是维护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乃至生命活动的基础。“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存津液,保胃气”这些观点,贯穿于整个中医学术思想。
广义的胃气是指人之正气,亦即后天元气,人要生存必然要依赖脾胃所化生的营养周流全身,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学说。狭义的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体饮食营养的受纳输布,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来完成,这些营养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二是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同居于中焦,脾升则精微营养心肺,输布全身,下达肝肾;胃降则糟粕下行排出体外,形成一个气机升降的整体。
仲景重视脾胃、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伤寒论》中虽未直接论述《内经》所载的脾胃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但这些理论己被仲景融会贯通在全书,具体地运用于辨证论治中。
《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其所载方中,用甘草者71方,用大枣者40方,生姜、大枣同用者37方,生姜、大枣、甘草同用者31方。大枣、甘草用之最多,或用之甘缓补中、扶正祛邪,或用之健脾益胃、补中益气,其目的在于调养胃气。另外凡治病必须服药,“诸药入口,必先入胃而后行及诸经”。故胃气强壮,治疗易愈,胃气一败,药亦难效。而且如先天享赋不足,也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来补充。正所谓“调理脾胃者,医家之王道也”。
文中反复提及胃气,并以脾胃所派生出的营卫之盛衰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以能食与否(胃气强弱)作为疾病发展(传变)和转归(预后)的辨证依据,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原则。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
提供的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