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有火,记住这10个中成药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50403/y4vd7i7.html

在中医理论中,“火”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五脏六腑皆有可能出现“火”的问题,不同脏腑的“火”表现各异,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五脏之火以及对应的10个中成药,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身体的“火气”。

一、心火

1.导赤丸

-功效:清热泻火,利尿通便。

-用途:用于心经火热证,表现为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灼热涩痛等。

-药理作用: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滋阴;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甘草梢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心泻火、利尿通淋之功。

2.牛黄清心丸

-功效:清心化痰,镇惊祛风。

-用途:用于风痰阻窍所致的头晕目眩、痰涎壅盛、神志混乱、言语不清及惊风抽搐、癫痫等。

-药理作用:牛黄清热解毒,化痰开窍;黄芩、黄连、栀子清热泻火解毒;郁金理气解郁,清心开窍;朱砂、珍珠镇心安神。全方具有清心解毒、开窍安神、化痰熄风的作用。

二、肝火

1.龙胆泻肝丸

-功效:清肝胆,利湿热。

-用途: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等。

-药理作用: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清肝胆实火,下泻肝胆湿热;黄芩、栀子苦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以防苦寒之药伤阴;柴胡舒畅肝胆之气。诸药合用,共奏清肝胆实火、利肝经湿热之效。

2.泻青丸

-功效:清肝泻火。

-用途:用于耳鸣耳聋,口苦头晕,两胁疼痛,小便赤涩。

-药理作用:方中龙胆草、栀子、大黄清肝泻火;羌活、防风疏散肝经郁火;当归、川芎养血柔肝。全方泻肝火而不伤肝阴。

三、肺火

1.清肺抑火丸

-功效:清肺止咳,化痰通便。

-用途:用于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等。

-药理作用:方中黄芩、栀子、知母、黄柏清热泻火;天花粉、桔梗、前胡、贝母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大黄通腑泻热。诸药合用,共奏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通腑泻热之功。

2.养阴清肺丸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用途: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药理作用:方中生地黄、玄参、麦冬、白芍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牡丹皮清热凉血;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散结;薄荷辛凉散邪,利咽。全方滋养肺肾之阴,兼清利咽喉。

四、胃火

1.清胃黄连丸

-功效:清胃泻火,解毒消肿。

-用途:用于肺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

-药理作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热泻火解毒;石膏清泻胃火;知母、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连翘、桔梗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泻火、解毒消肿之效。

2.牛黄清胃丸

-功效:清胃泻火,润燥通便。

-用途:用于心胃火盛,头晕目眩,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乳蛾咽痛,便秘尿赤。

-药理作用:牛黄清心解毒,化痰开窍;大黄、黄芩、栀子、黄柏、石膏清热泻火;菊花、连翘、薄荷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玄参、麦冬、桔梗滋阴清热利咽;枳实、厚朴、牵牛子、番泻叶通腑泻热,行气导滞。全方清泻胃火,润燥通便。

五、肾火

1.知柏地黄丸

-功效:滋阴降火。

-用途: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药理作用:知母、黄柏清热泻火;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之阴;泽泻、茯苓、牡丹皮泄肾中虚火,利湿浊,清虚热。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之功。

2.大补阴丸

-功效:滋阴降火。

-用途: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

-药理作用:熟地黄、龟板滋阴潜阳,壮水制火;黄柏、知母苦寒泻火,保存阴液;猪脊髓、蜂蜜填精益髓,滋补阴血。全方滋阴与降火并重,以滋阴为主。

需要注意的是,中成药的使用需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个体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如果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能让您对五脏之火及相应的中成药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ancaoa.com/gccs/137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