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草果仁、草果子、老蔻,这些别名都指向同一种中药材。
植物形态草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高度可达2至3米。其根茎横走,茎部粗壮且直立,叶片为长椭圆形或披针状长圆形,光滑无毛,叶鞘开放并抱茎,颜色淡绿,被疏柔毛。花冠为白色,具有三枚相等的裂片,唇瓣呈矩圆状倒卵形,中肋两侧有紫红色条纹,边缘多皱。蒴果为长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顶端有宿存的花柱残基。种子为圆锥状多面体,红棕色,被灰白色膜质假种皮包裹。花期通常在4至5月,果期则在6至9月。
产地分布草果主要野生于山坡、林下或沟谷两旁的疏林中,目前也有栽培。它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
采收加工在秋季果实成熟时进行采收,去除杂质后晒干或低温干燥处理。
药材性状草果药材呈长椭圆形,具有三钝棱,长度约为2至4厘米,直径为至5厘米。其表面颜色从灰棕色到红棕色不等,具有纵沟和棱线。顶端有一个圆形突起的柱基,基部则有果梗或果梗痕。果皮质地坚韧,容易纵向撕裂。剥去外皮后,中间有黄棕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三瓣,每瓣包含8至粒种子。种子本身呈圆锥状多面体,直径约为5毫米,表面红棕色并覆盖一层灰白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尖端有凹状的种脐。整体而言,草果具有特异的香气,味道辛香而微苦。
性味归经草果在性味上属于温性且味辛的药物,主要归入脾经和胃经。
功效与作用草果被归类为化湿药,其主要的功效包括燥湿温中、除痰截疟等作用。
临床应用在临床使用上,草果的推荐用量为3至6克,通常以内服煎汤的方式使用。它常被用于治疗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以及疟疾寒热等症状。
药理研究经过研究证明,草果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包括抗肾上腺素对回肠活动的抑制作用、镇痛作用以及镇咳、祛痰与抗菌等广泛的药理活性。
化学成分草果的化学成分丰富多样,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使用禁忌草果不适合阴虚血少者使用。
配伍药方治疗脾胃虚寒和反胃呕吐,可以取草果5克,与熟附子、生姜各6克以及枣肉2克一同煎煮,水煎服。对于胃肠冷热不和、下痢赤白、伏热泄泻以及脏毒便血等症状,可以使用草果配伍甘草、地榆(炒)、枳壳(去瓤,麸炒)等药材,煎煮后服用。若需解伏热、除烦渴、消暑毒并止吐痢,可以尝试使用草果20克,搭配乌梅肉90克和甘草75克,煎煮后服用。针对伤暑口渴、霍乱、腹痛、烦躁以及脉沉微或伏等症状,可以取草果90克,与附子、陈皮各30克和甘草5克一同煎煮,加入姜片后冷服。
请注意,以上配伍药方仅供参考,并非专业医疗建议。在使用前请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