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和诸药,解百毒,是我国著名大宗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我国利用甘草治疗疾病始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东汉《神农本草经》称为“美草”、“蜜甘”,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及名医对甘草论述甚多。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云:“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唐代名医甄权《药性草》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
北宋苏颂在《图经本草》中记载:“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苗,高1-2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采根,去芦头及赤皮,阴干用
明代《本纲目》中绘有甘草形态图,日:“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欲神功而已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息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并可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生用味甘而偏凉,以清火解毒见长。蜜炙后味甘而性温,有增强补脾益气复脉的作用。
甘草多生长于北温带地区,海拔0-米的平原、山区、河谷。甘草喜光照充足、雨量较少、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的生态条件,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
甘草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素有“十方九草”之称。近代研究证明,甘草不但有补脾、润肺、解毒.缓急作用,而且可以抑制人身发胖。在食品方面,被广泛用作糖果、蜜饯、饮料、啤酒、卷烟、酱油等的添加剂。
甘草不仅是收入较高的经济作物,而且是很好的防风固沙、改良盐碱地的理想植被,其枝、叶还是牧区的良好饲草。